跳到主要內容區
:::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王德威談危機時刻的知識份子 論憂患意識與幽黯意識

日期 : 2019-11-22 單位 : 秘書處
【秘書處訊】
政治大學今(22)日舉辦「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榮幸邀請到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擔任首屆講座主持人,發表「危機時刻的知識份子:歷史、思想—與文學」系列演講。演講前校長郭明政也頒發講座主持人聘書給王德威院士,他表示舉辦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猶如「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就會有很多人幫忙」,藉此感謝來自各方的援助。
 
王德威院士此次以「憂患意識與幽黯意識:陳寅恪.唐君毅.隱微寫作」為題,揭開系列演講的序幕。王院士扣緊其文學的專業,以跨文史哲的研究觀點檢視歷史事變中學與思的歷程,即二十世紀中期廣義上的中國土地發生事變時,知識文人如何安頓自己、尋找價值。他聚焦於兩位在社會、思想、政治有重大影響的新儒學大師—陳寅恪及唐君毅,點出他們無交集的人生在相同的時空背景下,卻有了不一樣的交會。
 
演講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份為講述世變之際的陳寅恪、唐君毅。王德威首先介紹了陳寅恪多舛的人生,包含其雙眼全盲、晚年摔斷腿、遭文革紅衛兵批鬥。後藉余英時的解析,將其史學變化分為三階段,第一為「殊族之文,塞外之史」,陳寅恪自1923年起,以精密的語文學抽絲剝繭、鑽研已失傳或不為人知的少數民族文化語言,如梵文、巴利文等;第二為1930年代末抗戰爆發,其將學術目標轉為「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研究六朝到唐朝的社會政治、家族倫理制度的變化;第三為1949年後發展出的「心史」,王院士提及陳寅恪替王國維的紀念碑銘為文,強調「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須以生死力爭」,綜以相近年代所著之詩詞,可知陳寅恪將諷刺之意隱藏於作品中,揭露了文學、政治、歷史的交錯,而此亦為後續演講埋下伏筆。
 
王德威接續介紹唐君毅的成就及人生觀。唐君毅秉持即便身處亂世,仍要在做學問中堅持初衷與本心的信念,陸續任教多所大學,甚至攜手多位學者創立香港亞洲文商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之一,余英時為初期學子之一),獻身教育及學術界。1957年起草《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闡明「新儒家理念捍衛了中國的歷史,承諾未來自由民主的發生」,意即民主自由制度未必僅限西方所擁有,中國也可能有奇花異果出現。王德威總結余英時、唐君毅、陳寅恪之間錯綜的關係,「讓我們理解到,他們在漂流離散中產生心心相印的對話。」
 
第二部份為隱微寫作的觀念,其出自於李歐.史特勞斯(Leo Strauss)為分辨西方思想來龍去脈,所樹立的兩種概念。一是對真理的追求,王德威補充此處真理寓含宗教中對神的啟示之期望,另一是政治統治者為維持社會秩序、傳遞價值,所做的各種介入性實踐和操作。因近乎宗教式的靈光一現,讓知識份子窮極一生追求真理,但其總有視不可見、不可測的盲點,將其表達出來是藝術,然外力的介入壓抑了寫作及表達的自由,致使藝術常受政治情況影響,文人僅能以隱喻的方式呈現自我思想,故隱喻的藝術不只是對文學的挑戰,也是對文人的考驗。在此方面,王德威形容陳寅恪有一系列文稿像是暗碼系統,讀者須在千絲萬縷的字裡行間找尋線索,且當事人本身就像謎團,更增添懸疑感。以1954年出版之《論〈再生緣〉》為例,說道陳寅恪著此書具有雙重意義,其一為藉考證作者陳端生之身世以寓自傷之意,因陳寅恪已至暮年,雙目幾近全盲,只能聽彈詞遐想奇女子等人的奇聞軼事;其二為陳寅恪發現陳端生在大興文字獄的清代盛世中,將彈詞轉變得生動且引人入勝,而這需要靈活自由的思想才能寫出,呼應先前為王國維所著之碑銘。
 
王德威再將焦點轉到唐君毅1951年所著《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一文,其直指中國悲劇意識為人間文化所致,並以《水滸傳》作為佐證。唐君毅評價《水滸傳》誕生於是非道德不明的時代,故事人物「頂天立地,直上直下,固不知人間有所謂感慨,一絕無悲涼者」,結局更是極其空虛、人間之至悲,然唐君毅竟以新儒家思想作為轉念點,認為歷史興亡不能以悲憫作結,而是須由悲至壯,「發乎情,止乎義」。王院士稱讚這種無與倫比的超拔,體現在唐君毅辦學及治學,此種政治上的隱喻、悲壯的心意如同一〇八條好漢,值得尊敬。
 
第三部份為憂患意識與幽黯意識的扣合。王德威表示憂患意識在中華歷史中淵遠流長,自周代詩經至近代「芒果乾」皆可窺見。他談到1958年時,徐復觀與幾位學者反覆修改唐君毅起草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文宣言》,當中認為真正的智慧是生於憂患,此近似於唐君毅所著文中的「花果飄零」,呼應了當初中國政權易主,勾起海外儒者的擔憂,進而促使文人奮起,由悲而壯的情懷。隨後王院士以《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為引子,論及作者張灝主張西方歷史存在對人性之惡的幽暗意識,故慢慢孕育西方的民主傳統,雖中國儒教也有此洞察,但其懷抱樂觀的人性論,故才訴諸於聖賢之治。在此,王德威做出大膽的論述,講道幽暗意識是心理、倫理道德上不為人知的人性之惡,但藉由層層疊疊的文學論述及隱喻,襯托出靈光一現的可能,故覺得人們須理解幽暗,否則當善來臨時無從準備,當惡來臨時也無從判斷。
 
最後王德威院士以陳寅恪、唐君毅的想法收束演講。他提到兩人不約而同地都以文學襯托個人心事,這種在艱難中的挑戰、文字間的搏鬥、對深不可測的人性善惡之探討實在驚心動魄,讓人感受歷史無限的張力,意會到歷史的蛛絲馬跡都與過往有所牽連。而在此所需的想像力恰巧與余英時《陳寅恪論述》中的主張不謀而合,即為「沒有想像力,任何歷史研究都不過是非常死板」,故陳寅恪才能在失去視力的劣況下著文。他再援引唐君毅的思想,認為每個人像億萬顆時閃石爍的星星,之間的溝通需仰賴如愛、友情等感通,然此情需在幽暗意識中找尋靈光一現的可能。綜以上所述,王德威總結幽暗意識是深不可測的黑洞,陳寅恪及唐君毅堅信的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再是一個亮麗的口號,而是非常艱難的現實生命考驗。
延伸閱讀: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