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余英時從「五四」談臺灣 揭櫫人文與民主密不可分

日期 : 2019-11-22 單位 : 秘書處
【秘書處訊】
政大「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今(22)日隆重開講,首先由名譽講座教授余英時錄影演講,主題是「從科學民主到人文民主」,雖然今天臺北下著細雨仍不減眾多貴賓、學子慕名前來聽講,同時校方也安排網路直播,為「五四」百年紀念做了一場重要的大師談話。余英時院士以演講題目『從科學民主到人文民主』破題,談到中國百年以來,對科學、民主的追求,以及兩項追求在臺灣實踐後,該如何面對新時代的挑戰。
 
余英時首先提到,講座主題的靈感來自於羅家倫生平,身為胡適的入門弟子,亦是「五四運動」的大將之一,羅家倫與傅斯年、顧頡剛共同發起了新思想運動,而「五四運動」兩個重要口號,一個是中國要科學,一個是中國要民主。余英時說二十一世紀開始,臺灣透過民主選舉、鼓勵科學發展,基本上已完成這兩個「五四」理想,可以說是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但這個時代結束以後,馬上就要開始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新的時代就是一個民主社會,我們要怎麼樣去在文化上去發展,這就是他提出新的問題。
 
余英時表示民主需要一種人文的支持,但這個人文不是一般所說的人文學、哲學、文學、史學或社會科學;也說民主背後不能沒有一種文化,這個文化其實就是一種人文的文化,用中國傳統也就是儒家的說法,就是人文主義Humanism。西方的民主,背後也有一個文化,這個文化就是希臘以來的自由、人權的、文化的發展,所以沒有這個背後的文化,民主是成長不起來的。余英時分析臺灣的民主在形式上已經完成了程序,可是在運作上還沒到十全十美的階段,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需要有一個民主的文化跟民主同時並行,互相刺激,一個是精神價值,一個是實際的運作,兩者缺一不可。
 
余英時進一步解釋,民主發展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挫折,所以不能光談民主,也不能光談選舉一人一票,要談一個新的文化也就是人文文化,它可以幫助民主發展。他認為人文修養一直是我們這幾十年來社會進步的關鍵,如同羅家倫與他的同輩人,皆對一般的文化、中國的文化、西方的文化、古典的、現代的文化等等都有相當有修養,否則他也不能寫出「五四運動宣言」。余英時強調臺灣的民主和今後的發展,一定要偏重人文素養,舉例來說,隔海中共政權統戰無所不在,如果沒有相當的人文修養根本看不出它統戰的手法、用意和所在。
 
另外,余英時演講中也提到最近發生的香港事件,他認為香港的學生所表現的就是香港本身有的一種人文傳統、文化傳統。香港從1840年就被英國殖民,英國在香港沒有建立任何民主制度,可是給香港有一個東西是實實在在的,就是自由。他提到當年從大陸到香港感到最驚奇的,就是各種各樣的言論,都有報紙、都有雜誌,這個原因就是英國在自由方面不限制你,這讓香港在教育上,從中學到大學,都留下了一種人文的傳統,這個人文傳統在香港校園中,無形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演講中還提到幾個國家政權的變化,包括蘇聯、埃及以及土耳其,都在在驗證追求民主的背後沒有文化支持很難發展,這就是他所說的文化修養、人文跟民主密不可分的關係。演講後段,余英時也提到中國大陸的發展,他不知道中國大陸會不會改變共產極權?會不會有一天也崩潰?但他認為可能性是非常高的。余英時表示中共作為一個政治力量,它比從前更強大,對臺灣的威脅不能輕忽。演講最後,余英時說臺灣所要求的人文傳統、人文教養非常廣泛,而且比其他國家人民要求還要高,所以他非常希望臺灣的人文和民主制度可以配合起來,慢慢向前發展。
 
這場錄影演講前,校長郭明政開場引言提到,一百年前羅家倫教育長寫下「五四宣言」;一百年後,政大成立「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其中精神傳承的意義不言而喻。感謝余英時院士對政大「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的參與,時代飄搖,很多地方跟一百年前並沒有多大的差別,此時此刻,社會特別需要明燈指引大眾。他說政大是一所人文社會科學大學,有些人認為科學一定要自然科學、高科技才有意義,然而今日社會的動盪紛亂,多是來自觀念、價值、思想上的錯誤;而他相信,前輩們的思想遺產,將對當今社會大有益處,感謝余英時院士的帶領,讓我們能留下這個時代的聲音。
 
另外羅家倫先生姪女羅久蓉博士也受邀上台致詞,她表示演講一直是大伯羅家倫非常喜歡的知識傳播、學術交流方式,她認為政大能以國際講座的形式紀念羅家倫,她認為非常有意義;另外講座重要推手之一的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則表示,「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是國際學術界的一場盛事,期許「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能成為發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平台。
 
延伸閱讀: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