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國際學院主辦香港流離系列講座 葉蔭聰講授移民歷史三部曲
日期 :
2022-06-20
單位 :
創新國際學院
【創新國際學院訊】
創新國際學院「移民與全球化」課程與「創新國際連結」USR種子培育計畫結合,邀請香港獨立媒體InMediaHK創辦人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座助理教授葉蔭聰擔任講者,深入談述戰後香港的移民歷史及政治文化。同時,搭配香港流離系列影展,由此放眼全球的遷移與流動。「香港流離系列講座:移民歷史三部曲」由本學院老師歐子綺主持,葉蔭聰為校內師生帶來三場極其精彩的課程演講。從宏觀的敘事角度切入,葉蔭聰按時序介紹了香港的移民發展史,並替每場講座後的影展電影敘明背景。
葉蔭聰表示,這段歷史可概略分為三個階段:「香港戰後的中國大陸移民與政治」、「移民、人口流動和香港的本土主義」、「港漂:世界主義或批判的國際主義」。在三場講座中,葉蔭聰說明1950至1970年代中國移民如何塑造香港的戰後政治軌跡,進而談論對移民的排外心理如何在過去十年的香港政治發揮作用,最後以「港漂」為例進行反思。整體來說,遷移與流動的歷程深受當時的政治現實所影響,且與在地社會有著糾纏不清的動態關係。
在講座中葉蔭聰進一步分析不同時代移民政策的差異與演變。1950年代以前,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邊界是開放的,兩地居民自由往來;1950至1960年代,雖然殖民與中共政府逐漸關閉邊境,亦有大量難民因為戰爭及政治原因逃來香港;1970年代的抵壘政策(Touch Base Policy)時期,仍有許多非法移民由大陸來港,並取得香港居留權。1980年抵壘政策取消,開始了即捕即解政策。與此同時,伴隨1970年代中之後經濟顯著成長、金融擴張與去工業化,香港人與中國大陸移民間的界線愈趨明顯,與移民政策、中港邊境管理的系統化差不多是同步的。這類涉及生命治理與人口管制的政策,葉蔭聰將其連結到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生命政治(Biopolitics),香港本土社群對待移民的態度,部分參與了生命政治的具體實踐。
講座中最引起學生迴響與共鳴的則是葉蔭聰關於港漂的研究成果。港漂指的是中國大陸來港的接受高等教育並從事專業工作的年青人,藉由訪問五十位年輕港漂人士,葉蔭聰發現他們描述香港和中國家鄉的方式,泰半具有特定的規律性。譬如家鄉常被形容成講究親屬關係、裙帶關係與本位主義的地方;相對的,香港是自由與個人主義,開明且能力至上,能過上充實生活的地方。有趣的是,當詢問這群港漂如何看待近年來香港愈發強烈的本土意識時,他們大多抱持理解且同情的心態,選擇將自己定位為「旁觀者」,除了少數外,大部份對香港政治參與感到相對冷感。
葉蔭聰本身的媒體實務經歷、社會運動經驗及學術研究,皆為「移民與全球化」課程以及「創新國際連結」USR大學社會實踐種子培育計畫帶來許多學理及實務工作的啟發。近年來,香港人成為臺灣新移民的來源,而香港本身作為移民社會,也成為臺灣的借鑑。著眼於香港,不僅能增進大眾對於移民議題與公民運動的了解,並進一步認識香港、媒體、社會運動的研究,有助於反思臺灣、放眼全球。
創新國際學院「移民與全球化」課程與「創新國際連結」USR種子培育計畫結合,邀請香港獨立媒體InMediaHK創辦人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座助理教授葉蔭聰擔任講者,深入談述戰後香港的移民歷史及政治文化。同時,搭配香港流離系列影展,由此放眼全球的遷移與流動。「香港流離系列講座:移民歷史三部曲」由本學院老師歐子綺主持,葉蔭聰為校內師生帶來三場極其精彩的課程演講。從宏觀的敘事角度切入,葉蔭聰按時序介紹了香港的移民發展史,並替每場講座後的影展電影敘明背景。
葉蔭聰表示,這段歷史可概略分為三個階段:「香港戰後的中國大陸移民與政治」、「移民、人口流動和香港的本土主義」、「港漂:世界主義或批判的國際主義」。在三場講座中,葉蔭聰說明1950至1970年代中國移民如何塑造香港的戰後政治軌跡,進而談論對移民的排外心理如何在過去十年的香港政治發揮作用,最後以「港漂」為例進行反思。整體來說,遷移與流動的歷程深受當時的政治現實所影響,且與在地社會有著糾纏不清的動態關係。
在講座中葉蔭聰進一步分析不同時代移民政策的差異與演變。1950年代以前,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邊界是開放的,兩地居民自由往來;1950至1960年代,雖然殖民與中共政府逐漸關閉邊境,亦有大量難民因為戰爭及政治原因逃來香港;1970年代的抵壘政策(Touch Base Policy)時期,仍有許多非法移民由大陸來港,並取得香港居留權。1980年抵壘政策取消,開始了即捕即解政策。與此同時,伴隨1970年代中之後經濟顯著成長、金融擴張與去工業化,香港人與中國大陸移民間的界線愈趨明顯,與移民政策、中港邊境管理的系統化差不多是同步的。這類涉及生命治理與人口管制的政策,葉蔭聰將其連結到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生命政治(Biopolitics),香港本土社群對待移民的態度,部分參與了生命政治的具體實踐。
講座中最引起學生迴響與共鳴的則是葉蔭聰關於港漂的研究成果。港漂指的是中國大陸來港的接受高等教育並從事專業工作的年青人,藉由訪問五十位年輕港漂人士,葉蔭聰發現他們描述香港和中國家鄉的方式,泰半具有特定的規律性。譬如家鄉常被形容成講究親屬關係、裙帶關係與本位主義的地方;相對的,香港是自由與個人主義,開明且能力至上,能過上充實生活的地方。有趣的是,當詢問這群港漂如何看待近年來香港愈發強烈的本土意識時,他們大多抱持理解且同情的心態,選擇將自己定位為「旁觀者」,除了少數外,大部份對香港政治參與感到相對冷感。
葉蔭聰本身的媒體實務經歷、社會運動經驗及學術研究,皆為「移民與全球化」課程以及「創新國際連結」USR大學社會實踐種子培育計畫帶來許多學理及實務工作的啟發。近年來,香港人成為臺灣新移民的來源,而香港本身作為移民社會,也成為臺灣的借鑑。著眼於香港,不僅能增進大眾對於移民議題與公民運動的了解,並進一步認識香港、媒體、社會運動的研究,有助於反思臺灣、放眼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