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社科院舉辦博士生工作坊 師生交流分享研究成果

日期 : 2021-03-31 單位 : 國傳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社會科學學院訊】
社科院學生事務辦公室於3月24日舉辦本學期第一場博士生研究工作坊,藉由社科院博士生的研究發表,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擔任與談人,讓博士生精進研究,也促進學科之間的對話。本場次工作坊由政治學系蔡宗漢院導師主持,邀請政治學系博士生楊光發表研究成果,並榮幸邀請到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副所長吳親恩擔任與談人。活動吸引了20餘位師生共襄盛舉,交流與討論的過程相當熱烈。

楊光以「政體對治理品質的影響 (1996-2017)」為題,分享目前研究成果。這篇研究的主要問題在於,為何不同國家間的治理品質存在差異?是否因為政體不同,導致國家間的治理品質出現差異。為了解釋這個問題,必須從比較政治制度的觀點出發,首先了解不同政體的運作模式,之後建立一系列資料庫,最後比對與分析統計結果,以釐清政體是否對於治理品質產生影響。

楊光提到「治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成為政治學者關注的焦點。但學者們對於何謂良好的治理品質,並沒有達成相當的共識,加上沒有詳加討論究竟「政體類型」在治理這樣的研究領域中,扮演何種地位,以至於這部分的研究成果相當匱乏。但也正因如此,才讓這個領域的研究變得相當有意義。

既往學者在界定「治理」時,主要分為「規範性」與「實證」兩大方向研究。前者主要討論「好的治理應該具備哪些特質?」;後者則會透過一系列操作化、概念化的方式試圖理解何謂治理。美國政治學者福山認為治理就是「政府制定規則與提供服務一項的能力」。而治理的品質也可以看作「官僚的能力」與「官僚的自治」兩項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因為福山對於治理的定義不至於過廣或是偏廢任何一方,加上福山將政府與官僚這個重要行為者帶入治理品質的研究,使得後人對於治理品質有了參考依據。具體來說,官僚的能力可以視為「官僚實施其行動與結果的能力,例如教育程度、個人專業性」;而官僚的自治則指涉「官僚自主的裁量權,或是官僚是否能不受政治人物影響,而獨立行政。」

研究政體對於官僚能力與自治的作用,就可以找到影響治理品質的關鍵因素。那政體如何影響官僚能力呢?楊光認為,由於不同的政體,有著不同的菁英甄補方式與制度,最終影響官僚能力的差異。制度化可以降低菁英甄補的不確定與增進穩定性,如果官僚甄補機制越制度化,那麼官僚不僅較有能力,職業生涯也較有保障。一般而言,民主政體有較完整的官僚甄補機制,也較可能按照規定處理官員升遷議題,加上社會有廣泛的參與及監督機制,讓民主政體得以淘汰不適任的官員,且官僚普遍素質較高。但在威權體制中,一般缺乏來說缺乏良好與健全的官僚甄補機制,但無法排除統治菁英可能藉著手中權力改變官僚進用規則,使得官僚任期沒有保障,最終影響官僚能力。在半民主體制中,由於體制離民主、威權有段距離,使得官僚甄補機制沒有保障,政治人物的執政基礎也不穩固,使得官僚能力也較弱。總括來說,民主政體的官僚能力遠高於半民主與威權政體。

此外楊光也指出,從研究的實證資料可以發現,美國、英國與法國等民主國家的治理品質是最好的,其次為中國大陸等威權國家,最後則是如俄羅斯等的半民主國家。而從模型假設的方程式可以窺見,政體對於治理品質存在「非線性關係」。而觀察各國的統計資料後,還是可以看到絕大多數國家的資料接近模型的迴歸曲線,顯示分析結果與當初的研究假設相當符合。不過目前學界對於該如何定義治理與有關治理的指標仍沒有共識,這部分會影響後續的研究分析,也成為目前研究的限制。

長期研究比較政治的吳親恩老師提到,使用官僚能力與自治作為衡量治理品質的方式並非不可行,但還可以思考是否有其他指標也能呈現治理的品質。其次在文獻的使用上,也建議可更加精要與濃縮,讓文章更加簡潔扼要。最後,「半民主」雖為本次研究的焦點,但在概念的測量上仍過於廣泛,舉例來說許多國家被界定為半民主國家,但其政體依然存在差異,可以多加留意與觀察,並補足相關文獻。國發所所長魏玫娟也建議,研究中得到民主國家治理品質通常較好的結論,但印度雖然是民主國家,仍存在許多貪汙、賄賂問題,影響治理品質,建議楊光可以留意這類的離群值。

本場次活動於師生熱烈討論中結束,而社科院也將持續舉辦博士生工作坊活動,提供平台讓來自不同領域與科系的研究生進行學術交流互動。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