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108年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傳播領域十年磨一劍 林日璇首度獲獎

日期 : 2020-05-12 單位 :

【校訊記者林亭報導】

從事傳播研究近十年,在2016年獲得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後,於2020年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肯定!傳播學院教授、新聞系校友林日璇,2011年自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畢業後,回臺研究不輟,期間獲得多項研究殊榮,並在近期榮獲108學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對林日璇而言,做研究就是在學術平台發表想法,很高興能被看見,「不僅是參與學術的對話,過程中受到肯定更是很棒的事!」

 

林日璇自美國返臺後,研究面向相當多元,主要分為兩大主題,其一為社群媒體,另一項則是遊戲與虛擬實境的正向應用。「研究社群媒體對於使用者幸福感的影響,以及社會資本的變化。」她解釋道,「遊戲的正向應用,則是研究數位遊戲作為媒體傳遞資訊的媒介時,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日常生活成為靈感  關注社群媒體影響力

林日璇指出,觀察周遭的生活經驗,激發她對社群媒體研究的想法,「完全都是靠臉書上的朋友及連結,看他們使用臉書的現象,就讓我有很多靈感。」許多人都藉由討論時事社交,也會跟隨流行換頭貼、套濾鏡、抽獎或寫心理測驗,讓她覺得很有趣,開始研究這些社交模式如何影響「心理幸福感」。

 

此外,每個人在社群軟體的話題不同,對社會資本產生哪些影響,也是林日璇的研究範圍。透過傳播資料庫,利用「訊號理論(signal theory)」建構出研究主題,對她而言是有趣的心智挑戰,「臺灣就是小小的、鬧哄哄的,又小又可愛的地方,有很多在地靈感。」

 

受學生報告啟發   首開先例研究新聞遊戲

除了生活瑣事成為林日璇的靈感來源,學生的想法也幫助她構思研究方向。雖然新聞遊戲是前人未曾提出的議題,但林日璇一直對此充滿想法,直到有次大學生期末報告,探討新聞遊戲自古至今的形式與爭議,讓她霎時思緒泉湧,「報告完後我整個靈感就來了,覺得這個爭議很有趣,可以試試看。」

 

在教學上獲得靈感後,林日璇偕同研究生將《報導者》的新聞遊戲改編,費時兩年研究新聞遊戲如何作為傳遞資訊的媒體管道。她的團隊修改遊戲後,提出全世界在新聞實作上遇到的問題,並利用全球視野探討新聞遊戲的效果,進而建構出理論,獲得熱烈迴響。

 

即便招募受試者前測、替換遊戲圖像歷盡艱辛,但她樂此不疲,享受與學生做研究的過程,「一個人碰到瓶頸就會換一條路,但一群人的韌性比較強,每次覺得不要這麼累的時候,學生會反過來說,沒關係我們試試看嘛!」對她而言,最重要的是帶著學生做實驗、分享成果,因為她認為研究生不能只單純修課,透過團隊研究的學術性訓練,能讓他們在設計自己的實驗、寫自己的論文時,比較得心應手。

 

研究新聞遊戲的過程,林日璇仍記憶猶新。許多受試學生在實驗結束時,回覆好一大段反饋寫道:「遊戲作為新聞的形式真的很有意義,研究結果可不可以跟我分享?」這些誠摯的回饋讓林日璇備感欣慰,她認為,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看專業期刊文章,而大學教授本就該推廣研究及知識,所以她不僅將結果分享給參與學生,也會在專欄及臉書分享,「用比較白話的方式,給普羅大眾一些議題的想法,是很有意義的過程。」

 

啟蒙師長循循善誘   博士生涯倒吃甘蔗

讓林日璇對研究滿懷熱忱的關鍵,是在密西根州立大學攻讀博士時,豐富的學術環境使她在耳濡目染下激起許多靈感。「所有教授在各領域都很傑出,不是理論家就是期刊主編,那個環境非常強調理論的建構及研究分享,」林日璇慶幸自己曾接受密西根州立大學的洗禮,因為校園的學術能量協助她建立研究素養,「中午會買個三明治坐著聽老師發表頂尖期刊文章,大家互相提問,是一段很寶貴的時間。」

 

不過,重視學術訓練的氛圍,起初曾讓林日璇充滿挫折。回憶苦悶的前兩年博士生涯,她提及曾有老師說過「Tammy(林日璇) can't write.」,好像在告誡其他老師千萬不要聘她當助理,她是個邏輯混亂、找不到研究方向、英文寫作不知所云,茫茫大海中迷途的博士生。「那時候聽到can't write,或自己很努力卻寫得亂七八糟,會覺得是不是走錯路?」林日璇當時認為自己糟透了,便竭盡百分百的努力追趕進度,加上後來遇到Robert LaRose及彭薇(Wei Peng)兩位恩師,才讓研究之路日漸明朗。

 

勤奮且不輕言放棄林日璇,在LaRose的課堂中讀了許多文章,扎實的課程讓她尋覓到論文主題的方向。她笑著提到,努力完成的報告雖然還是有些文法問題,但LaRose閱畢後鼓勵她:「You can actually write.」這句話讓她重獲自信,也逐漸找到訣竅與方法。不久之後,她聽彭薇分享研究時,馬上立定心志要做遊戲研究,先前的苦讀隨後也化成經驗與研究能量。

 

學業步入正軌後,林日璇獲得許多研究資源,不僅榮獲簡報獎,也連續幾年都申請到暑期獎學金,「拿到獎學金後就可以好好做實驗,後來那些研究都有發表到一些很不錯的期刊。」她對彭薇及LaRose兩位啟蒙老師滿懷感激,並提到當她遇到瓶頸時,老師會拿著書教她如何弄量表,「他們把我餵養得非常飽,讓我畢業九年後,還能帶著當初吸取的養分去教學生跟學術團隊。」

 

步入母校杏壇  欲重現課程的感動

自密西根滿載而歸,林日璇再度回到母校政大,只是換了身分,從新聞系學生轉變成教授。她表示,在學時有許多懷抱熱情的老師,會額外撥冗修改她的文稿與反思報告,也願意教授有趣、新穎的課程,這些都成為她的榜樣,「希望自己的課程也帶給大家這樣的感動。」她認為大學教授的職責是開創知識,不該照本宣科,所以每年都會將新的研究放入課程中,與學生分享、討論,並從中獲得反饋。

 

林日璇深信,教學與靈感會不斷互相刺激,「在教學時得到靈感,可以挹注到研究上,研究出來的結果又可以回饋給學生,是大學教授最棒的過程。」她進一步提到,雖然實踐「教學相長」很不容易,但她期許自己每年在教學之餘,還要繼續堅持研究,「這樣才是最平衡大學教授的狀態,而且透過研究創造知識是很開心的事!」

 

不願被目標綁架  依循內心研究靈感

傳播研究對林日璇而言,是參與學術的對話、創造知識的途徑。「人文社會科學不是只在雲端思考,希望能創造出對社會有實質影響的遊戲或虛擬實境內容,」她敘說著對未來的期許,「比如說這次的新冠肺炎,我有思考想做一個臺灣版的模擬遊戲,去模擬如果說服大家該怎麼保持社交距離,以有效降低感染數目。」 此外,她也計畫開拓作為國中、小教材的虛擬實境內容,並提供大眾一些免費的內容。

 

在熱愛的傳播領域中首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肯定,林日璇想繼續鑽研感興趣的題目,並堅定地說道:「沒有目標,就是最好的目標。」她表示,傳播議題變化萬千,研究要跟上變化,才能與時俱進。此外,她認為訂定目標會帶來很多壓力,如果不受特定主題拘束,她能更自由、隨心所欲地徜徉在研究中,才會激發更高的學術能量,「當下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跟著靈感走是最棒的!」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