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醫學人文友善跨域場域 政大四案獲榮台聯大計畫補助
【台聯大政大辦公室訊】
115年度「榮台聯大合作研究計畫」結果揭曉,政治大學共有四項計畫脫穎而出,包括吳致勳、侯永琪、羅崇銘、吳珮瑀四位教師獲得補助,政大補助金額達215萬元,加計臺北榮民總醫院(以下簡稱北榮)的相對補助,總經費提升至488萬元。
本年度不僅通過件數增加,經費規模更較往年顯著成長,顯示本校教師從自身專長出發,逐步跨足醫學人文、AI、生醫資訊與心理健康等領域,展現良好的跨域研究潛力。
本校於2023年加入榮台聯大計畫,由台聯大系統各校和各榮總研究人員共同提出計畫申請,今年4月由研發長徐士勛率隊前往北榮首度舉辦「政大×北榮研究合作媒合會」,雙方教師與醫師就睡眠醫學、腫瘤免疫、AI語音與醫療政策等主題進行交流與討論,獲得更多後續進行跨域合作研究的共識。
徐士勛表示,政大在人社、AI、心理、統計、語音與政策領域的量能,與臨床端在資料判讀、病患行為與醫療傳播上的需求高度互補,跨域合作已從概念走向行動,媒合會對政大教師與臨床團隊共同釐清並形成「新研究」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新創榮總和政大跨領域研究合作機制。
這次通過的計畫中,人工智慧跨域研究中心吳致勳助理教授所主持的計畫「微型RNA在黑色素瘤腫瘤微環境之生物資訊與微器官探討」,聚焦黑色素瘤的基因調控與腫瘤微環境分析。研究運用生物資訊與分子醫學方法,探討微型RNA(miRNA)在黑色素瘤細胞與巨噬細胞互動中的關鍵角色,並評估其作為潛在治療標的的可能性。
研究主要與北榮皮膚部及中央大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合作,從臨床資料與細胞模型兩個層面驗證相關發現。吳致勳表示,黑色素瘤雖少見但致死率高、約占皮膚癌死亡的八成;期望透過跨領域整合,更精準掌握腫瘤微環境的重要機制,並推動診斷與治療策略的發展,以提升病患照護品質。
教育學系侯永琪教授的研究案重視醫學專業教育的品質和人才培育及評鑑制度的結合,她主持的計畫「由品質到就業力:臺灣高教品質保證與專業認證如何接軌職場?」著重探討國家級校務認證與專業認證制度如何共同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果與職涯準備度。研究聚焦商學與醫學兩大專業領域,並延伸至畢業生進入教學醫院後所面臨的評鑑制度,建構橫跨課程設計、能力養成到職場需求的品質鏈結架構。合作成員包含北榮家庭醫學部多位醫師、本校研發處研究團隊與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研究人員,形成跨校、跨場域的研究陣容。侯永琪表示,希望研究能更具體呈現品質保證制度的實際影響,並協助高教及醫療機構在課程與認證規劃上取得更清楚的方向。
三度獲得補助的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羅崇銘副教授,其計畫「以深度學習切割、分類、融合影像建立中風預後模型」聚焦中風預後評估。中風為國人主要死因之一,並呈現年輕化趨勢。羅崇銘及團隊運用深度學習整合影像切割、特徵分類與多模態生理資訊,建構可預測住院天數、重症需求與後續恢復軌跡的模型。結合放射影像與臨床資料,有助提升醫療團隊的判讀精準度,更早辨識高風險病患,並規劃更具前瞻性的治療策略。本案展現本校在醫療資訊與AI影像分析領域的研發能量。
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的吳珮瑀助理教授重視自殺風險監測、預測和求助,她的計畫「心響:結合情緒軌跡與生理節律之自殺風險即時監測與求助系統—三年追蹤研究」著重於心理健康科技應用。研究整合情緒軌跡(EMA)、生理節律(HRV)與語意分析,開發AI心理風險偵測與自動預警系統。透過三年縱向資料建立長期風險模型,並建置即時求助與轉介機制,強化國內在自殺風險偵測上的科技輔助能力。結合心理測量、穿戴式資料與語言模型,預期可成為支持青少年與高風險族群的重要工具。
台聯大政大辦公室指出,今年共有四案通過,比去年多一案,學校補助經費也同步提高,這些研究案展現校內教師跨域資源整合和進行前瞻研究布局的企圖,相當正面。此外,本年度複審會議亦決議將本校所提「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SSCI)」正式列入送審論文的項目,使教師在推動跨域合作的研究中,能更完整呈現其成果與研究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