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社科院行管碩專題講座 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分享治理哲學與公共實踐

日期 : 2025-11-11 單位 :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訊】

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領導與管理專題」課程,於11月8日榮幸邀請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蒞臨專題講座。本次演講以「常軌與超越-談組織的領導與管理」為題,劉副市長完整分享他如何從基層理化老師,一路跨界轉型為地方政府高階領導者的獨特經歷。他以自身豐富的公務生涯,闡述高階管理者如何透過建立堅定的「哲學觀」與「領導力」,帶領團隊實現組織變革與區域治理的超越與創新。劉副市長在這場演講中,結合了學術學理與長達38年的公務實戰經驗,分享在危機時刻做出關鍵決策的領導藝術,為學生提供實際且極具價值的公共治理智慧。

劉和然副市長擁有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碩士及化學系學士學位。他從國中理化老師起步,隨後考上校長並服務四年。他曾擔任臺北縣政府教育局局長長達七年多,並接挑戰轉任性質完全不同的環保局長職務。劉副市長以其跨界思維和卓越的溝通協調能力,成功推動許多艱難的環境治理計劃。其中,尤以整治新北市五股垃圾山為代表,將過去數十年來被視為「30年不變」的重大難題,透過堅定的決策與結合22個局處跨界合作執行,成功轉化為都市建設亮點,充分展現其超凡的公共治理能力。

劉副市長生動地利用物理與化學來做比喻區分。他認為「領導」是做對的事情,關係著方向與願景,目的是要激勵人心,改變整個組織的氣氛跟文化,因此他將「領導」視如化學變化;但另一方面,「管理」則是把事情做對,注重在效率、流程與SOP,確保資源被妥善運用,目標可以按部就班地達成,所以他認為「管理」如同物理變化。他深覺一個令人尊敬的領袖必須具備的五個關鍵要素:哲學觀、勇氣、做準備、團隊與溝通。劉副市長也生動分享這些原則的親身經驗。他記得他剛從教育界轉任環保局長時之際,直接要面對6,000多名清潔隊員的組織文化衝擊,但他沒有立即行動,而是先花了半年時間徹底了解業務、組織內部、進行溝通,並樹立個人品牌。他以牛頓的第二運動定律(F=MA)比喻組織變革,強調組織規模(M)越大,加速變革(A)的難度越高,更需要精準的外力(F)介入。他還幽默分享初任教職時,如何應對學生在下課前10分鐘就要抬便當的挑戰,並將此比喻為公部門中,管理者必須保有被別人改變的空間,才能有效溝通。這些充滿趣味性的實際案例,使得原本抽象的領導理論變得具體且引人入勝。

本次講座不僅讓大家學習高階行政管理的精髓,也帶給學生們深刻的啟發與思考。他強調身為中高階管理者,必須具備系統化思維和創新能力,並將每一個職務的歷練視為未來領導力的養分。他鼓勵學生在面對危機時,要保持正向思考的心態,並透過堅定的哲學觀來穩住大局。此外,劉副市長特別提到,所有公務經驗最終都會為領導者在未來的領導上提供養分與支持。他認為領導者的價值,不在於自己有多強,而是你能讓你的團隊變多強。

演講最後的問答環節,多位學生早已在聽講過程中準備好想要當面向劉副市長請教的問題。當天的眾多問題主要可分為兩大面向:第一是有關個人領導哲學與成長的議題,例如領導是後天學習還是天生特質?以及如何處理個人在組織中功高震主的可能;另一面向則是有關城市治理的實務挑戰,例如在追求發展速度的TOD政策中如何平衡人本環境?在組織變革中如何應對「牛頓第三定律」的反作用力?以及在體制與理想衝突中如何抉擇?其中,又以關於組織變革的反作用力以及公務員在「體制要求」與「心中對的事」之間如何抉擇的提問最受關注。劉副市長在回覆時,主要從個人經歷的後天學習與不斷觀察的角度出發,強調在遵循體制的前提下,領導者必須「先理性分析,後感性關懷」,特別是在涉及弱勢或生命議題時,更需展現人性溫度與承擔責任。

劉副市長在本次的演講,清晰且有趣地說明「領導」與「管理」的差異,並期待學生未來可將學術理論與公務實踐相結合,以提升自己的危機決策、組織改造和人本關懷的能力。本次專題演講在全場學生的熱烈掌聲和踴躍提問中圓滿落幕,相信也為所有與會者帶來深刻的啟發。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