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重複與偷竊的距離 郭彥甫分享創作本質與AI時代的藝術界線

日期 : 2025-10-16 單位 : 產創總中心

【產創總中心訊】

本校產學營運暨創新育成總中心於 10 月 9 日下午舉辦智慧財產權系列講座,邀請知名藝術家及主持人郭彥甫,以「重複與偷竊的距離」為題,與師生暢談創作與抄襲的界線、藝術的真實性,以及AI時代對創作本質的挑戰。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郭彥甫老師以幽默又哲理的語氣開場,引用畢卡索名言「好的藝術家懂得複製,偉大的藝術家則擅於偷取」,引導大家思考「何謂原創」。他指出:「沒有任何創作是從零開始,所有作品都建立在既有知識與經驗之上。真正的原創,不是從未存在過的東西,而是從生命經驗中再造出的獨特表達。」他強調每位創作者都在「踩著巨人的肩膀」前進,重點不在於模仿本身,而在於能否在模仿之上創造屬於自己的新價值。

接著談及「抄襲」與「致敬」的界線,郭老師以藝術史與實例說明了模仿技法、學習風格也是創作過程的一部分,但若「連思考方式都照搬」,便失去了創作者的靈魂。他提到:「抄襲不是畫得像,而是沒有自己的思考。」他進而以蘇富比曾出現的偽畫大師舉例,說明即使能複製大師筆觸,也難以複製其靈魂與時代情境。

郭老師也以多位藝術家案例說明藝術與法律的灰色地帶。他提到藝術界對於「抄襲」的定義並不明確,因為創作常牽涉靈感挪用、符號再造與文化互文。法律或許能判定誰侵權,但無法衡量作品的靈魂與誠實。他也提醒在場聽眾:「面對創作糾紛,最重要的是保持誠實與尊重,因為品格的損失比罰款更嚴重。」

除了談創作倫理外,郭老師也關注AI時代的創作現象。他指出人工智慧的出現讓創作更方便,卻也讓人重新思考不可複製性的價值,AI雖可以生成圖像,但無法取代人類的感動與溫度。真正的藝術來自情感與體驗的累積,而非程式的運算。他認為AI可作為創作的工具或輔助,但藝術的核心仍是人的思考與感受力。

身為運動員背景的藝術家,郭老師也談到體育經驗如何影響其創作觀。他表示:「在運動場上學到的專注、節奏與堅持,與藝術創作是一樣的。」他的許多畫作以人體、肌肉與動態為主題,呈現身體與精神的對話。他希望透過作品,讓觀賞者感受到人類面對極限時的張力與力量,並理解「藝術不只是技法,而是生命的延伸」。在講座尾聲,郭老師再次勉勵同學勇於探索、誠實面對創作過程的掙扎與不完美,創作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當你開始感受、開始思考、開始懷疑,藝術才真正誕生。

產學營運暨創新育成總中心表示,本次講座不僅讓師生更理解藝術創作背後的倫理思辨與實務挑戰,也引發對AI時代創作本質的反思。中心未來也會持續舉辦相關講座,使師生從不同領域了解創意實踐與智慧財產權的平衡,並增強尊重創作的意識。

更多智慧財產權沙龍系列活動,歡迎關注產創總中心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ccucicii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