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學年度博碩士論文學位論文獎 教師節前夕展現豐碩研究成果
【校訊記者吳妤潔報導】
本校113學年度博碩士論文學位論文獎頒獎典禮9月26日在行政大樓第一會議室舉行。本獎項首創於2019年,旨在表彰各專業領域傑出的青年學者與指導教授,期盼透過知識薪火的遞嬗,創建跨領域與永續創新的學術交流風氣。
經過嚴謹的審查程序,本年度7位博士學位論文獎獲獎者自200餘篇博士論文獲得肯定,11位碩士學位論文獎獲獎者更是從近3,500篇學位論文中脫穎而出,獲獎者均為年度論文卓然出眾的佼佼者。更有多位獲獎者家屬、師友到場,共同見證榮耀時刻。
頒獎典禮適逢教師節前夕,校長李蔡彥特別感謝指導教授的無私付出,循循善誘地教導每一位學生。李蔡彥表示,學術發展著重於創新與推廣,尤其人文領域知識乃透過不斷疊加、延續形成,而論文不受篇幅限制,提供了良好的知識發表管道。每位研究生雖歷經漫長的研究過程和焦慮,卻獲得了難得且寶貴的經驗。
獲獎代表致詞時,公共行政系博士李洛維自豪提及論文《政府資料治理的知與行:內部觀點評估架構之建構與驗證》,檢驗政府推動資料治理成效的良窳,提供具體政策建議。他分享20年前自己就讀碩士時,還是教授朱斌妤心目中「穿著球衣、滿身大汗,看起來皮皮的學生」;時隔七年回到政大攻讀博士學位,談及撰寫論文這十年一路上的耕耘,他引用余世存《時間之書》序言:「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李博士本篇學位論文不僅獲得本獎項肯定,同時更榮獲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所聯合會的特優論文殊榮。
教育學系博士周穎琦以《不同社經地位國中學生的生涯限制信念與生涯統合狀態之研究》獲獎。論文以系統和文化脈絡視角,觀察社經地位如何影響國中學生的生涯限制信念,反映低社經地位學生的生涯輔導議題備受關注。周穎琦除感謝指導教授鄭同僚時刻提醒「保持批判跟社會意識」,也感謝指導教授詹志禹一路引領、解惑,既為嚴師亦為慈父。而詹志禹回應,身為教育工作者,陪伴與指導論文同樣重要,在這段研究之路上,師生二人走過無數次後山與河堤,聊工作也聊家庭,更感性提及:「論文的成敗,並不完全決定於能力或是努力,他的生活、人生、態度、情感等等層面也有決定性的因素。」
碩士獲獎代表心理學系碩士陳心喻的研究成果《以結構和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探討兒童與青少年執行功能及算術能力之腦神經機制》,旨在填補過往研究不一致之處,關注執行功能中,抑制控制和工作記憶從兒童到青少年時期發展軌跡。指導教授張葶葶表示,這個題目對於碩士生來說技術門檻和掌握難度高,但陳心喻展現高度熱忱,期待她有朝一日成為獨當一面的研究者。
另一位碩士獲獎致詞代表語言學研究所碩士曹子允以《論壯侗語系中疑似[量名數]的結構》為題,檢視了疑似違反20A的語言,證明亞洲語言中疑似[量名數]結構裡據稱為數詞「一」的句法單位實際上是歷經語法化的不定冠詞。他致詞真情流露,憶及鑽研學位的旅程峰迴路轉、百感交集,自己曾因百思莫解而陷入自我懷疑、幾近放棄,但也因豁然開朗而重燃希望。他表示將指導教授何萬順視為學術生涯的榜樣,從何教授身上,不僅學習到治學思維,更領略待人處事的智慧。何萬順則說,教出一位好學生,勝過寫出五篇期刊論文,認為「教研並重」並非不可兼得,也應與學生「教研相長」。
迄今,本獎項已有33篇博士學位論文、72篇碩士學位論文及122位指導教授獲得殊榮。企盼在此制度激勵下,本校培養的優秀博碩士學子能持續投身研究,在各自領域精益求精,為學術研究帶來源源活水,以獨到觀點和精闢見解針砭新局,成為社會的中堅、政策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