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所2025發展研究專題講座 蔡璧涵談「沒有選舉的預算週期」





【國家發展研究所訊】
國家發展研究所於9月30日舉辦專題講座 「沒有選舉的預算週期?從西方民主到中國經驗」。本次活動由蘇昱璇老師主持,邀請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蔡璧涵副教授主講,探討「選舉預算週期」在不同政治體制下的展現形式與意涵。蔡璧涵為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經濟學博士,長期關注中國財政政策與政治經濟學議題。她曾於中國浙江大學任教多年,並自 2021 年起服務於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
選舉預算週期
蔡璧涵首先介紹民主國家中已有廣泛討論的「政治經濟循環」(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PBC)模型和「政治預算循環」(Political Budget Cycle)模型。她指出,選舉往往驅使政治人物在選前採取擴張性貨幣或財政政策,以貨幣政策來說,透過增加貨幣供給壓低失業率,以吸引選票。這種短期刺激往往伴隨通膨風險,導致選後不得不回到緊縮政策。政黨立場也會影響政策方向,例如左派較重視就業,右派則強調物價穩定。以財政政策而言,政治人物會透過減稅或增加支出來增加當選機率。但這些政策隨著選民對赤字與長期經濟負擔的敏感度提高,政治預算週期的效果會逐漸式微。
回顧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歷史脈絡
對於缺乏競爭性選舉的中國,蔡璧涵提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反覆擺盪:1980–90 年代的過度擴張曾引發保守派上臺並推行緊縮,導致經濟短暫停滯;鄧小平再度主導改革後,擴張型的經濟政策又容易導致經濟過熱,赤字上升和通膨高漲。然而在習近平時代,中央逐漸收回財政權力,並強調環境治理與綠色能源,經濟表現不再是唯一的考核指標,地方官員必須在經濟發展、環境治理與財政約束之間取得一種平衡。
中國隱性預算週期
蔡璧涵副教授指出,雖然中國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民主選舉,但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時期、官員升遷制度與財政行為之間,仍形成某種週期性,地方官員升遷與經濟表現高度掛鉤。蔡璧涵的研究因而提出兩個假設:第一,任期效應:官員在任期後段可能操弄財政,以增加升遷機率;第二,黨代會效應:省級官員的政策週期可能與五年一次的中共黨代會相連動。
量化實證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個假設並不顯著,中國省級官員的任期與財政支出變化關聯有限。相對地,第二個假設獲得支持:在黨代會前兩年,地方政府往往提高資本性支出、帶動經濟發展;而在黨代會當年,則傾向減稅並增加經常性支出,如工資與補貼,以營造「民眾有感」的經濟氛圍。蔡璧涵進一步指出,中國的省級官員往往同時也是中共中央委員,兼具地方與中央雙重身分。這意味著他們的政策行為不僅受地方任期影響,更需配合中央的政策方向與政治節奏。因此,相較於單純的任期長短,五年一次的中共黨代會對其財政決策更具影響力。中國的「隱性預算週期」顯示,雖然不同體制有所差異,但政治與經濟的互動規律仍具有可比較性。
本次講座吸引眾多師生熱烈參與,透過比較西方民主與中國經驗,蔡璧涵的分析不僅深化了對「預算週期」理論的理解,為研究威權體制下的財政行為提供了新視角,也啟發與會者思考:在不同體制下,財政政策如何同時扮演政治權力展現與經濟發展推動的雙重角色。蔡璧涵亦指出:隨著習近平時代中央權力再集中與反貪腐運動,地方財政自主性進一步受限,未來的財政週期性變化仍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