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所2025發展研究講座 Kubler教授解析語言與政治的連結






【國家發展研究所訊】
本校國家發展研究所(國發所)本學期起與社會科學學院合辦《2025 發展研究專題系列講座》。首場演講特別邀請美國威廉姆斯大學(Williams College)終身講座教授Cornelius C. Kubler 教授以「On Language and Politics in Southeast Asia」為題進行演講,與本校師生共同探討語言與政治在東南亞的互動關係。
Kuble r教授為美國華語文教學與東亞研究之先行者,本次來臺,係執行Williams College核定之教授休假研究,也是 Kubler 教授碩士論文《澎湖群島方言調查》的長期追蹤研究,他於於民國65~67年首次進行澎湖各小學六年級及國中一、二年級學生的閩南語調查;復於民國92~93年再次進行同年齡層學生的第二次調查。今(114)年9月再次親訪澎湖,第三度進行同一年齡層學生的閩南語調查,Kubler 教授將以三次調查的結果,以語言學的角度及標準,比較澎湖的閩南語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變化,分析變化的原因,規劃在美國和臺灣的語言學學術專刊發表一篇澎湖閩南語演變的學術論文。國發所劉曉鵬教授在協助 Kubler 教授田野調查安排的同時,也特地邀請他轉道政大,於9月16日在政大進行一場從語言學角度分析東南亞各國語言其政治發展的演講。
Kubler 教授首先指出,東南亞是語言與政治密切交織的典型案例,各國政府的語言政策與教育體制,不僅決定了哪些語言能持續發展、哪些語言逐漸式微,更使語言成為族群認同與權力協商的重要場域。
Kubler 教授也分享了他此行在澎湖進行閩南語田野調查的初步成果,精準說明澎湖當地閩南話與臺灣本島的差異,也進一步討論不同地區華語的相互影響。Kubler教授同時也以新加坡、越南、泰國乃至日韓為例例,解析國家在推動官方語言政策時,往往加速了地方方言的式微甚至消亡,凸顯語言與政治權力之間的張力。
在問答階段,國發所碩2學生謝俊彥首先提出到底以「臺語」或「閩南語」來說明這個語言更適宜的問題,Kubler 教授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對語言的說法,沒有對錯,重點在於受眾要了解所指為何?以Englih為例,Englih的說法表明了這個語言源自England,美國使用的是語言是Englih,不會用American來說明這個語言,而British English、American English、Singlish則可讓人更了解該語言在不同地區、人群的使用狀況,例如:廈門閩南語、臺灣閩南語,除了可以同時說明這個語言的起源地與適用地,也能多元尊重臺灣其他如:客家語、不同原住民族語等語言。
國發所碩2許秉承則針對華語教育學習使用的標音系統提出疑問,全球華語教學多採用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臺灣則以「ㄅㄆㄇㄈ」進行教學,是否不符潮流?Kubler 教授指出,首先「注音符號」並不難學,他自己當初學習中文時就使用「注音符號」,就語言學習上來說,兩套不同的標音系統,對於同時學習兩種語言的人來說,甚至更有助於清楚區分語言的學習,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學習者,使用「漢語拼音」學習中文時,如果同時學習英語,極易產生混淆,從這個角度來看,臺灣使用「注音符號」的學習並不會不符潮流。
來自越南的華語教學中心學生銀江則以自己學習華語與越南語的變化為例,認為語言必然與歷史緊密連結,越南語的語彙中多有中文與法語的痕跡,是無可避免的,而越南語也有地區方言的歧異,但是語言重點在於能被使用,能有效溝通,Kubler 教授十分認同她的見解,並指出日、韓語也有類似的變化過程。
國發所博士生梁維珉則分享個人以緬甸佤邦為例的研究,梁維珉說明當地武裝組織為了推動發展、抗衡緬甸政府,經常引入中文詞彙,以彌補佤語在現代行政與技術領域的不足。然而,這樣的語言借用雖回應了短期需求,卻也加速了佤語母語的式微,足以顯示語言政策與區域政治的深層互動。
Kubler 教授長年致力於語言學與華語教學,也關注東亞與東南亞的語言政治脈絡。他以豐富的研究成果和跨國經驗,引領與會師生思考語言、身份與權力之間的微妙關係,並指出學術研究應與現實政治緊密對話。演講現場氣氛熱烈,師生踴躍提問並展開討論。本次演講不僅拓展本校師生在語言政治與區域研究上的視野,也深化了對語言多樣性與社會發展關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