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成立全球首座「安倍晉三研究中心」 啟動新時代臺日交流
【校訊記者何則文報導】
在美中對抗持續升溫、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國際情勢下,臺日關係近年更加緊密。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戰略思維再度受到各界矚目。為深化相關學術研究並推動臺日交流,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於2025年9月21日上午在政治大學公企中心舉行「安倍晉三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新時代台日關係」圓桌論壇。這是全球第一個以安倍為名的研究中心,具有劃時代意義。此外,與安倍晉三前首相友好的甘利明前經產省大臣、萩生田光一議員、西村康稔議員、佐佐木紀議員,特別親自來臺參加成立大會。而臺日的國會議員、學者專家也將針對新時代的臺日關係,以圓桌論壇的形式進行討論。
賴清德總統親臨會場致詞,他首先向來自日本與臺灣的政界與學界代表致意,並感謝政治大學籌劃這座研究中心。他指出,安倍晉三的離世不僅是日本的損失,也是臺灣與全世界的損失,期許這個中心能成為「安倍政經塾」,不僅研究安倍的思想與政策,也要培育人才,推動臺日合作。他要求教育部全力支持政治大學,讓研究成果能夠造福兩國甚至全世界。
賴總統並回顧安倍在任內的主要政績,包括以3188天創下日本最長任期首相的紀錄,推動安倍經濟學,提出半導體戰略並促成台積電赴日投資,倡議「自由開放的印太」,以及「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戰略主張。他也特別感念安倍對臺灣的情誼,從2016年臺南地震即刻派員協助、2018年花蓮地震錄製影片鼓勵臺灣,到疫情期間協助疫苗供應,以及在鳳梨滯銷時親自拍攝影片相挺。最後他以「貼心、溫暖、挺臺灣」總結安倍的形象,強調這份精神將持續帶動臺日命運共同體。
安倍昭惠夫人以研究中心「最高顧問」的身份出席並致詞。她感謝政治大學籌設這座中心,也感謝臺灣與日本友人共襄盛舉。她說,安倍自祖父岸信介時代起就重視日臺情誼,第一次下臺後訪問臺灣時受到鼓勵,再次立志重返首相之位,卸任後也多次表示想訪問臺灣。昭惠女士回憶,安倍逝世後,許多臺灣朋友前往山口縣拜訪墓所,甚至捐贈稻米,讓她深切感受到臺日友情。
她感謝高雄建立安倍銅像,政大率先成立研究中心,而安倍的母校成蹊大學也將設立研究所,盼能與政大展開交流。她並指出,安倍經濟學已成為哈佛等世界名校的案例研究,期待全球持續探討安倍政策。她表示自己雖然不是政治人物,但因安倍的緣故也曾接觸川普、普丁等領袖,體會到「身為夫人也能做到一些事」。她強調,今天是安倍的冥誕,也是國際和平日,安倍一生追求世界和平,她將延續這份遺志,繼續守護臺日友情,並透露將於十月底再次訪問臺灣。
安倍生前的摯友、前經產大臣甘利明也特地來臺,他指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構想」是安倍首相提出的重要戰略,與「不自由、封閉的印太」形成鮮明對比。這是日本首次向世界提出的新國際秩序觀,獲得全球響應與推崇。甘利強調,安倍因此被世界高度評價,其名字將持續被銘記,他期望研究中心成為深化臺日連結的核心平臺,延續安倍的戰略思維與影響力。
日本交流協會代表片山和之則表示,感謝政大設立研究中心,深化日本研究。他指出,日臺雙方的學術與青年交流將因此更加緊密,促進相互理解。他期待研究中心未來在推動日臺關係發展上發揮作用,交流協會也將積極與中心合作。
政治大學校長李蔡彥致詞時指出,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國內政界與學界的重要盛事。政大早在十年前即成立日本研究碩博士班,今年七月他率團赴日參與交流論壇,深切體會到臺日的緊密連結。他強調,安倍提出的「社會5.0」與「社會創新」至今仍值得臺灣借鑑,研究中心未來將成為臺日合作的重要樞紐,讓新世代能攜手面對未來。
研究中心主任李世暉則表示,2010年後臺日關係逐漸匯聚成三大連結,包括以「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為代表的安全連結、共享自由民主價值觀的安心連結,以及維持科技供應鏈韌性的安定連結。未來研究中心將針對這些面向持續推動合作,深化相關研究與交流,成為臺日之間的重要橋樑。
外交部次長葛葆萱致詞時強調,臺日同處第一島鏈防線,共享民主價值,近年交流日益密切。安倍首相對臺灣有深遠貢獻,首創自由開放印太戰略,長期關注臺灣處境,多次強調「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鞏固臺灣安全。他期待透過研究中心深入探討合作潛力,並指出外交部將整合政府、產業、學界與民間力量,深化臺日關係。
教育部長鄭英耀則表示,研究中心不只是學術平臺,更是臺日交流的具體體現。安倍生前對臺灣大力支持,讓臺灣人深受感動,研究中心將承接並深化這份精神,培育青年交流。他並提到,教育部長期推動臺日大學校長交流與雙邊教育論壇,每年都有數千至數萬名日本中小學生訪臺,臺灣學生也積極赴日交流,顯示教育合作的深厚基礎。
自民黨眾議員萩生田光一致詞指出,全球局勢在三年內劇變,更凸顯安倍晉三八年所築的「自由開放的印太」願景之價值;東海、南海與臺灣海峽不得以武力改變現狀,臺灣是與日本共享自由、民主、人權與法治的關鍵夥伴。他重申支持臺灣加入CPTPP,回顧安倍在美國退場後力挽TPP的領導,主張以同盟國更新貿易規則、矯正非市場經濟造成的補貼與過剩產能,並以供應鏈韌性與資安標準確保公平競爭。他以「自由鳳梨」為例,說明日臺在經濟脅迫下的相互聲援,期盼研究中心成為強化臺日連結的核心據點。
日本眾議員西村康稔致詞感謝政大成立研究中心,強調安倍倡議的印太願景與「地球儀俯瞰」外交仍是區域和平與繁榮的指南。他以疫情期間臺日互助為例:臺灣捐贈口罩與醫材,日本多次提供疫苗;並延伸到半導體供應鏈合作,指出日臺在設備材料與晶圓製造上的互補,且與美國形成堅實三方架構,從TSMC海外布局到大阪關西萬博展示的前沿科技,皆展現共同未來。西村盼研究中心深化安倍經濟學與安全經濟研究,培育青年交流,把日臺「在困難時彼此相挺」的友誼化為持久的制度與規則,促進亞洲與世界的和平與繁榮。
成立大會後隨即舉辦圓桌論壇「新時代的台日關係」。聚焦在制度化合作與新興風險下的實務連結。政大安倍晉三研究中心主任李世暉宣布,明年將啟動「安倍政經塾」培育臺日青年領袖,並於九月首度頒發「安倍晉三台日交流貢獻獎」,以表彰長年深耕交流的日本民間人士。同時,中心將力拚於年內在校內正式成立「安倍晉三圖書室」,彙整相關藏書與研究資料,並在安倍昭惠女士同意下爭取展示安倍生前文物,打造可舉辦座談與常設展的對話場域。
李世暉強調,十年來臺日在救災、公共衛生、供應鏈與敘事主體性上互為彼此後盾,未來須把「自由開放的印太」轉化為可執行的經濟安全與技術合作網路,拓展到與韓國、菲律賓等鄰國的多邊協作,並鼓勵日本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與新創,更大膽來臺投資,在無人系統、AI與航太國防產業開闢共同市場。
與會來賓從地方交流與產業分工補強合作張力。日本眾議員佐佐木紀以石川縣為例,感謝臺灣在震災時的援助,指出日臺不僅是國與國,更需「地方對地方」的緊密連結;他推動地方議員論壇與姊妹市交流,鼓勵日本高中職與大學生把臺灣作為優先的海外研學目的地,讓年輕世代從歷史建築、人物傳記到當代創新中認識臺灣。
早稻田大學長內厚教授從半導體切入,直言日本長於材料、設備與基礎科研,臺灣強在製造效率與商業化能力,雙方若以「日供關鍵技術、台負責量產與市場導入」的模式協作,最能在地緣政治風險下分散依賴、提升韌性;日本的挑戰在於補上「把技術變成價值」的最後一哩。
東京大學研究員林泉忠則回顧戰後至今的臺日互動,從岸信介與蔣中正的歷史連結、放棄賠償的政治選擇,到李登輝年代的民主人脈與文化認同,再到安倍時期以TPP、FOIP與疫苗協助體現決斷與友誼;他主張在新國際秩序下,以價值同盟與供應鏈治理深化彼此的安全、安心與安定,讓官方與民間的多層次關係轉化為可持續的制度安排,為區域和平與繁榮奠定結構性支點。
安倍晉三研究中心的成立,不僅象徵臺日學術合作邁入新里程,也延續了安倍的戰略思維與價值信念。透過安全、安心與安定的三大連結,臺日雙方將在動盪的國際環境中持續深化合作,推動區域和平與繁榮。政治大學作為國際政治研究的重要智庫,將以安倍研究中心作為契機,成為深化臺日交流的重要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