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創碩邀南洋理工大學教授何淑儀— 探討AI與社會信任溝通




【全創碩訊】
從智慧城市、自駕車到無人機外送與人工智慧(AI)創作內容,隨著 AI 大幅改寫人們的日常生活,大眾對於這些新興技術的信任,成為當代最迫切的課題之一。6月25日,政大全球傳播與創新科技碩士學位學程(全創碩)邀請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傳播學校長講座教授(President's Chair Professor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何淑儀(Shirley Ho)蒞臨政大發表專題演講,帶領與會者共同探討這個科技、信任與傳播交匯的關鍵議題。
此次演講由全創碩主辦,並由林翠絹特聘教授兼全創碩主任主持,吸引來自國內外的師生及專家齊聚一堂。在此次演講中,她探討了 AI 技術的發展趨勢、大眾對 AI 工具的觀感,以及透過有效溝通建立公眾信任的重要性。
何教授指出,AI 已從早期的符號式、規則導向系統,發展成能即時做出反應的混合模型,甚至成為人類的「類夥伴」角色。她以 AI 高度發展的新加坡為例,例如自駕接駁車實驗計畫、跨國空中計程車等計畫。然而,她也強調,AI 能否順利在社會中推動,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受到文化、社會與大眾心理層面的因素影響。
何教授指出,不同文化背景對 AI 的接受程度差異甚劇。在新加坡的無人機研究顯示,民眾普遍願意接受無人機,但前提是其飛行距離需在 20 公尺以上,尤其在人口密集或休憩區域中。而中國普遍對 AI 應用持開放態度,例如她自身曾在北京大學深圳校區體驗無人機外送飲料服務。相較之下,西方國家則對此充滿疑慮,AI 的隱私、監控與安全等問題,引發多起抗議行動。近年來的國際衝突,也突顯出 AI 技術在戰爭中的倫理爭議。
為什麼對 AI 的信任如此重要?何教授表示,信任 AI 其實代表人們基於對這項技術的正向期望而願意承擔風險。她引用多項近期研究,指出大眾對自駕車的支持,不只來自於 AI 系統本身的效能,也與公眾對政策制定者、工程師與媒體等相關角色的信任度息息相關。她援引「可解釋的 AI」(Explainable AI)概念,即 AI 不只要精確運作,更要能讓一般的使用者理解。她也提醒,信任是一把雙面刃,過猶不及都可能帶來風險,在醫療等高風險領域中更是如此。
講座最後的問答環節反應熱烈,與會學者針對如何在對科技的樂觀與質疑間取得平衡,以及面對生成式 AI 所需的媒體識讀能力展開討論。何教授對此呼籲跨領域合作的必要性,她強調建立公共信任並非一蹴可幾,而是一段長期、持續的對話,必須從鼓勵多元參與的溝通開始。
透過主辦本次講座,全創碩再次展現推動跨領域教育及促進全球科技與社會對話的使命。全創碩持續邀請國內外頂尖學者及業界專家與政大社群共同交流,致力成為連結創新與大眾認知的橋樑。
[此中英文稿和圖片獲中華民國文化部的補助;全球傳播與創新科技碩士學位學程亦獲文化部與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