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偏鄉出發,十年陪伴不間斷──鹿樂平臺成果展溫暖登場







【校訊記者許巧昕報導】
由教育部國教署指導、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執行的鹿樂平臺舉辦《鹿樂十年.鄉聚一課》十週年成果展,於7月5日至6日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盛大登場。本次展覽回顧平臺自2015年創立以來,引入社會資源,陪伴偏鄉孩子成長的歷程,並同時舉行《島嶼鹿樂——臺灣城鄉教育平權深情書》新書發表會,安排七場主題分享交流會,邀請來自全臺各地的偏鄉學校師長、鹿樂志工、教育組織與學者齊聚一堂,深入探討鄉村教育的多樣性與未來想像。
活動開幕式現場嘉賓雲集,包括教育部部長鄭英耀、教育部國教署署長彭富源、政大校長李蔡彥、政大科管智財所教授吳思華、政大創造力講座教授吳靜吉及政大中文系教授、鹿樂平台計畫主持人曾守正、華山文創園區董事長王榮文皆親臨現場,共同見證這段從偏鄉出發的教育行動旅程。 「鹿樂」音譯自英文 rural,是串聯偏鄉學校與社會各界的教育協力平台。自2015年成立以來,鹿樂已媒合上千位志工走入超過600所偏鄉校園,開設直排輪、甜點、攝影、音樂等多元課程,用真心陪伴取代單純的物質給予,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在關係中成長,為偏鄉教育打開更多可能性。
教育部長鄭英耀表示,偏鄉教育對他而言不只是政策工作,更是人生的起點,來自澎湖、曾任教於嘉義山區的他指出,過去與學生的互動與記憶,是他推動偏鄉教育的深層動力。鄭部長肯定鹿樂計畫十年來的深耕成果,強調「陪伴」是最具力量的改變起點。未來教育部將持續推動偏鄉師資穩定、USR進駐與社會資源媒合,與地方夥伴攜手前行。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李蔡彥則強調,政大很榮幸能參與鹿樂平臺的建構與實踐。「大學的任務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與人才的培育,更應回應社會真正的需要。」他表示,鹿樂平臺十年來成功串連社會資源與偏鄉教育現場,促進城鄉間的文化流動與互信合作,更發展出具在地特色的教育樣貌,「鹿樂提醒我們:『偏鄉不是教育的終點,而是希望的起點。』」
前教育部部長、政大科管智財所教授吳思華回憶,十年前至教育部任職時,常聽到偏鄉學校缺人、缺錢、缺建築。他認為偏鄉學校有更多機會去創新,從消極地被幫助,轉變為積極展現學校的特色。鹿樂十年,吳思華不只看見城市中的朋友們願意加入,也發現偏鄉學校因資源的投入展現獨特生命力。政大創造力講座教授吳靜吉表示,今天看到多所偏鄉小學的學童來到臺北,看見城鄉間的交流,兩者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感謝鹿樂平臺的串聯讓大家可以相聚。
活動現場同步發表新書《島嶼鹿樂》,書中收錄來自第一線志工、教師與學生的真摯故事,呈現一場跨越山海、以教育為名的行動紀錄。展覽亦規劃七場主題分享論壇,聚焦於偏鄉教育創新、USR實踐、創意教學、企業共益、在地陪伴與藝術教育等議題。論壇邀請來自南投、彰化等地的校長現身分享教學實務,並由鹿樂志工分享課程設計經驗,企業代表與學者也參與對談,深入探討教育與永續發展的結合可能。
鹿樂志工小龍教練自2019年進入臺東縣信義國小教授直排輪,暑假帶領學童從臺東池上出發,一路「溜」到臺北,旅程中的住宿、飲食、路線全由學童規劃,他則自掏腰包、負擔全部費用。小龍教練哽咽地說:「偏鄉的孩子並不差,他們唯獨缺少的是被看到。」他今年也辭掉在北部的工作,專心投入孩子們的直排輪教育,期盼將孩子們帶到更大的舞台,給更多人認識。
此外,展場中展出孩子們的創作、照片與課堂紀錄,帶領觀展者一窺鹿樂如何從一間教室出發,逐步改變無數孩子的學習軌跡與人生方向。許多曾參與課程的學童與志工也現身會場,包括花蓮縣東里國小、臺東縣信義國小、萬安國小與屏東縣泰武國小等,透過烏克麗麗演出與400公里直排輪馬拉松的分享,展現學習過程中的堅持與自信。
《鹿樂十年.鄉聚一課》成果展自7月5日至7月6日於臺北華山文創園區西2館展出,開放時間為每日10:00至18:00,免費入場、自由參觀。誠摯邀請所有教育工作者、家長、青年志工、企業夥伴與關心教育的朋友走進展場,與我們一同見證這段從偏鄉出發、由陪伴與信任編織出的教育旅程,攜手為臺灣的教育未來注入更多希望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