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務院國安專班參訪龍岡「異域故事館」 見證異域孤軍歷史風雲

日期 : 2025-06-25 單位 :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國際事務學院訊】

國際事務學院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以下稱國安專班)「國家安全情報實務研究」課程,授課教師劉德良教授特安排本學期彈性週課程進行文化參訪,並同本院連弘宜院長於2025年6月21日走訪龍岡異域故事館與忠貞新村文化園區。藉由追尋歷史的足跡,踏入那一段風聲鶴唳、四面楚歌的戰火歲月。在時間與空間交錯的記憶場域中,看見金三角地區滄海桑田後的信仰與堅守,也聽見那些被塵封於異域邊境山林間、義無反顧奔赴戰場的孤軍故事。

活動當日,同學們首先至忠貞新村文化園區享用滇緬文化特色的「簸箕飯」,讓學生們體驗滇緬孤軍所在地——金三角地區的傳統美食。以竹編簸箕盛裝各式菜餚與米飯,體現滇緬各族人民以手抓食、回歸自然的生活智慧,也象徵大團結與豐收。這樣的飲食文化,正是當年隨孤軍輾轉來臺的滇緬華僑所傳承下來的生活記憶,訴說著他們在異域求生、遷徙落地的真實經驗,更代表對遠道而來賓客的誠摯歡迎。

餐後,專班們在異域故事館創辦人王根深董事長的帶領下走進異域故事館。故事館建築外觀仿自緬甸傣族廟宇,既為融入在地文化,也因戰火歲月中,軍隊常藏身於廟宇之中求得庇護,象徵信仰與生存的交織。館內,王董事長親述年輕時於金三角服役、從事情報工作的經歷,言語間盡是驚險與堅毅。身為緬甸華僑,王董事長自幼接受華文教育,對三民主義耳濡目染,亦對中華民國懷備深厚情感。因此年輕時即加入國軍赴金三角參與游擊作戰,後因熟悉中文轉任情報單位,親歷戰火紛飛、戰友犧牲的殘酷年代。王董事長強調,東南亞華僑義無反顧守護故國,至今仍堅持教授繁體中文,期盼異域孤軍的付出不被遺忘,能為更多人所銘記而創建了異域故事館。異域故事館共設五大展區,從「亂」、「靜」、「迷」、「回」到「容」,呈現孤軍從烽火連天、流離失所,到最終於臺灣落地生根、安身立命的全貌。

在第一展區「亂」中,遍地子彈殘骸與戰地武器陳列其間,天花板刻意設計為仿碉堡結構,粗獷水泥與轉頭牆面營造出壓迫與危機四伏的氛圍,仿若置身烽火連天的邊境前線,訴說著泰緬孤軍於異域的驚險過往。展區亦介紹王董事長曾服務的光武部隊及各式情報裝備,從打火機外貌的攝影機的巧妙設計到摩斯密碼機的操作示範,讓學員身歷其境地感受冷戰時期情報人員在敵後奮戰的險峻處境。這樣的視覺衝擊也引發對和平可貴的深刻省思——願歷史不再重演,世代長存和平。

第二展區「靜」則以裝置藝術描繪戰爭中家破人亡的現實,一名小女孩蜷縮於大石上的裝置藝術,象徵無數家庭的破碎與離散。董事長深情回憶,當年撤退途中聽見同袍臨終前呼喚母親的聲音,如今猶在耳畔,反映戰爭對人心靈造成的長遠創傷與創痛。
第三展區「迷」不僅揭示孤軍與金三角罌粟產業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更映照出泰緬華僑在戰火中逐漸迷失的自我。為了在異域求生,他們曾護送鴉片、甚至吸食毒品,在無盡且無情的戰爭裡,華裔孤軍與情報人員的多重身分與信仰逐漸模糊。面對殘酷戰役與自我認同,他們只能一次次自問:「我是誰?究竟為誰而戰?」來提醒自己不忘初衷。聆聽完戰爭滿布傷痕與遺憾的記憶後,同學們透過數位互動裝置,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和平罌粟花」,回應歷史迷霧中的沈痛與願望。

「回」展區重現孤軍自異域返臺的歷史脈絡。自1953年起,歷經兩次大規模撤軍行動,近萬名孤軍將士與家屬被接返臺灣,安置於桃園龍岡地區,忠貞新村遂成為他們落腳臺灣的第一站。然而,仍有數千名軍士選擇或奉命留守金三角,繼續執行抗共使命,最終在泰北異鄉落地生根,成為「亞細亞的孤兒」。他們的命運便如柏楊所形容:「一群被遺忘的人,他們戰死便與草木同朽,他們戰勝仍是天地不容。」

最後,第五展區「容」以眷村客廳與大門,復刻滇緬孤軍落腳忠貞新村後的生活場景,象徵戰後安居與多元文化的交融。昔日戰火雖已遠去,孤軍後代對祖國的情感始終未曾淡去。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泰北孤軍的第二代、第三代青年回到臺灣求學、尋根,續寫這段跨國界、跨世代的文化傳承。

本次參訪行程,讓國安專班學子們收穫良多,不僅更深入理解異域孤軍背後的歷史脈絡,也對我國情報戰線與國家記憶有了更深層的認識。專班透過文化參訪與王董事長的親身分享,歷史不再只是課本中的名詞,而成為了貼近人心的真實記憶,也為本學期課程畫下充實而難忘的句點。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