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小學者蒞臨!屏東石門國小排灣族小朋友發表文化研究成果

日期 : 2025-06-17 單位 : 民族系

【民族學系/原住民族語言政大族語學習中心訊】

政治大學原住民族語言政大學習中心和校內原住民族相關單位於6月3日(二)下午接待「小蝸牛講堂」活動,請屏東縣石門國小六年級19位原住民學童擔任小講者,透過主題發表,分享他們自身土地、文化、家人的深刻觀察與真摯故事。

 

來自國境之南牡丹社事件古戰場附近的小學生化身為「小學者」,透過他們親手撰寫的專題小論文,呈現與土地、文化、家人互動後的成長歷程。這些來自屏東石門國小的學童,將用最純真的聲音,分享他們眼中的排灣族文化,以及與家鄉土地之間的深厚連結。

 

石門國小位於屏東縣牡丹鄉,是一所以排灣族學童為主的學校,蔡保生校長親自帶領學生北上參與此次活動。這些小朋友透過學校的自學以及日常生活的接觸,統整學習六年的課程學習、田野訪談,深入了解自己的部落文化,並將所學所感化為文字,記錄下他們對家鄉、對文化、對家人的珍貴情感。每位小朋友的發表都是他們與土地和文化深度互動後的真實記錄。

 

活動開場先由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系主任官大偉教授代表致歡迎詞,熱情迎接遠道而來的屏東石門國小師生。石門國小亦特別準備感謝狀,表達對政大接待的感謝之意,展現出高度的用心與誠意。官主任在致詞中表示,自己早年曾造訪過石門國小,對該校留下深刻印象,並一直希望有機會與該校校長會面交流。也提及石門國小的「防災教育」議題長期以來都是他關注與研究的重點,非常期待此次與師生面對面的互動與對話。

 

專題小論文

我的獵人爺爺|林凱緹分享家中長輩的獵人故事,傳承排灣族的狩獵文化與智慧。

排灣族傳統手紋與現代紋身之差異華恩、陳詠竣、張瑋瑜等深入探討排灣族傳統刺青文化的歷史意義與現代演變。

模仿百步蛇的錯覺-lalinegdan王睿恩分享排灣族神話故事中百步蛇的重要地位及其文化象徵意義。

恆春半島樂器介紹王睿恩等10位同學透過民族教育課程和動手製作鼻笛完成介紹恆春半島的傳統樂器月琴和鼻笛,展現音樂在排灣文化中的重要性。

在土地流汗 土地才有你的味道黃珊妮分享排灣族人與土地的深層連結,以及農耕文化的傳承。

一山一味兩樣情林詩嫻、蔡子雁等將講述家裡排灣族和客家飲食文化的差異。


第二場還有多個豐富主題,包括「不管在哪裡 都是自己人」、「語言大不同」、「牡丹石門排灣族與玉里鐵份阿美族的服飾差異」、「南排灣族特色服飾介紹」以及「我的智慧獵人vuvu」等,小朋友們探討新排灣族文化認同的課題與日常生活的文化實踐。

 

跨世代文化對話 原民教育的紮根與連結

活動當天小朋友除了主題發表外,石門國小的學童展現排灣族的傳統歌謠與舞蹈,為學術性的發表增添文化藝術的色彩。在最後的師長綜合回應時,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的副執行長王雅萍副教授表示,20多年前跟隨本校原民中心林修澈教授做原民會委託的牡丹社事件研究田野調查時,經常踏查石門古戰場,跟石門國小的杜詩韻主任家族熟識多年,自己帶的民族服務社的社長曾經在該校擔任TFT教師,之前參與國教院12年國教的原住民族教育課程轉化計畫時,也每學期常常跑屏東來義高中和地磨兒等合作學校,在政大看到石門國小的小朋友們紮實的學校本位民族教育課程成果。

 

政大這次透過這樣的「小蝸牛講堂」的合作平臺,讓來自國境之南的原住民學童有機會表達民族教育課程的成果,也讓更多人聽見原住民文化的聲音。大學跟小學的合作展現全民原教的成果,更體現了文化傳承從部落紮根的重要性。來自政大的泰雅族語的鄭光博老師,族語結構李台元老師以及族語學習中心的葉璽、黃廷峰、曾漢宇、楊顥等多位原住民族語拔尖計畫的原民學生們用各自族語回應與鼓勵小朋友們的表現,本校對原住民族教育的向下紮根高度重視,在本校原住民族學生中,排灣族人數排名前三

 

活動結束後,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安排了這群「一日政大人活動」,包括參觀民族博物館和竹屋,讓這些小朋友能夠實際體驗本校資源,並從中獲得學習的啟發與動力。這場別開生面的「小蝸牛講堂」,期待透過石門國小學童的分享,讓更多人看見全民原教的活力與希望,也為文化傳承注入新的動能。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