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所講座 從肯亞經驗看國際發展與人道援助工作





【國家發展研究所訊】
本校國家發展研究所(以下簡稱國發所)於5月1日舉辦「國際發展實務工作系列講座」首場活動,由國發所副教授蘇昱璇擔任主持人,邀請目前於肯亞進行國際發展與人道援助工作的兩位實務專家——洪琬鈞女士與Mr. Mark Flynn——分別就社會公益職涯與糧食援助分享其寶貴經驗。講座以「From Taiwan to Kenya: Social Sector Career Safari」與「Food Assistance in Humanitarian Crises」為題,吸引眾多學生與師長參與。
洪琬鈞指出,根據世界銀行資料,肯亞為非洲撒哈拉以南第三大經濟體,經濟發展快速但人均所得偏低,且貧富差距與城鄉落差顯著。該國人口結構年輕,35歲以下人口高達75%;語言與族群多元,計有超過60種語言、42大族群。在農業方面,小農雖為糧食安全的重要來源,卻面臨資源與生產分散、缺乏整合等問題。
洪琬鈞簡介其曾參與的新創社會企業,透過金融科技結合農業技術,提供微型借貸和整合性方案,協助小農穩定增加生產、提升抗風險能力,也希望藉此創造當地青年就業機會。她說明社會企業以公益為導向,也獲得許多國際開發銀行支持執行項目,實務上仍須面臨許多商業運作的挑戰,包括保持經營的收支平衡,瞭解用戶區隔,建立自家產品與其他同質商品的市場區隔,精算利息和保險以支持營運,也需避免過度貸放與違約風險。此外,亦需投入資源協助小農理解並善用相關服務,而農業本身又受時間與天氣高度影響,難以在短期內見效。她提到,農業發展屬長期投入,社會企業需與社群及支持者共同建立理解與信任,方能推動永續。
Mark Flynn 分享其在辛巴威、葉門、黎巴嫩與肯亞等地的人道糧食援助經驗,包括在辛巴威空投糧食與醫療物資、在葉門嚴重糧食危機期間執行的項目每月為逾250萬人提供糧食援助、協助難民營內食物保存與物流規劃等。他提及韓國由受援國轉型為主要糧食捐助國的成功案例,說明國際合作與政策持續性的重要性。
Flynn指出,許多國家獨立後延續殖民時期的不平等結構與權力壟斷,資源掌控集中於少數族群或政治菁英,並普遍面臨貪腐問題,嚴重影響發展與援助的效果。他也說明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世界糧食計劃署(WFP)所奉行的四項原則——「人道性(Humanity)、中立性(Neutrality)、不偏不倚(Impartiality)、行動自主(Operational Independence)」——是人道工作者在複雜情勢中維持信任與效率的關鍵。
現場師生踴躍提問,互動熱絡。國發所博士生李麒緯詢問如何因應其他微型貸款組織的競爭,洪琬鈞表示該社企之貸款方式是透過與商家合作,農夫可以向認證的種子賣家掛帳購買,並非直接提供現金,與其他微型貸款機構有所區隔,此方式也有助於確認款項的運用符合企業的原意,及提高農民使用的商品品質控管以期有最好的收成。國發所碩士生徐元鴻問及小農微型貸款機構如何收款,洪琬鈞說明基於機構的公益性質有許多緩衝機制也與當地社群互助合作,不會進行暴力討債,僅有極低比例惡意不肯還款的客戶需要尋求法律途徑和警方協助。國發所碩士生曾郁嘉詢問講者對於投入相關工作的建議,洪琬鈞表示她許多同儕有發展研究碩士,所以國發所同學已經有很好的條件,鼓勵同學多累積跨文化與實地經驗,逐步投入國際發展與人道工作。創新國際學院江順楠老師也從批判性分析的框架,詢問講者對於永續發展相關創新競賽的看法。
蘇昱璇老師表示,本次講座印證許多國發所課堂所學,更幫助同學能藉由實務經驗分享理解全球發展現場的挑戰。
本系列講座將持續舉辦,5月27日及29日將由兩位臺灣世界展望會專家,分別以中英文進行實務經驗分享,歡迎對國際發展與人道工作感興趣的師生踴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