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務院韓國研究中心舉行公共外交研討會 開展國際關係與公共行政跨域對話

日期 : 2025-04-30 單位 : 國際事務學院

【國際事務學院韓國研究中心訊】

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TASPAA)於4月25日至26日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以「公共行政的永續發展和韌性治理」和「美歐變局下的臺灣策略」為主題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韓國研究中心以「公共外交與公共行政研究的跨域對話」為主題自組一場次(以下簡稱「本場次」)。除現場研討之外,並開放線上直播。該場次共提報五篇與「公共外交」有關之論文,主旨在藉由公共外交為主題開展國際關係與公共行政之間跨域對話。本場次由本校外交學系教授兼韓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明先生擔任主持人、本校國際事務學院碩士畢業生與在學研究生共五位擔任發表人。除李明教授亦擔任評論人外,亦邀請四位分別在國際關係與公共行政領域聲望卓著的教授擔任評論人。他們是國立東華大學副校長朱景鵬教授、國立臺北大學前公共事務學院院長黃朝盟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暨本校國際事務學院國際法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冠雄教授、及本校公共行政學系董祥開副教授等。

本場次核心主題之「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又譯為「公眾外交」,泛指國家透過文化輸出、符號互動、地方行銷等元素向他國民眾進行友善交往,以達成其在國際社會設定之政策目標、並塑造國家形象為軟實力,並進而發揮影響力。如能連結公共外交與公共行政,將有助於全面思考臺灣如何推動公共外交。先以地方治理為例,須知臺灣當前在地方治理漸有特色和成效,這些都將是潛在的公共外交題材,如能推展、並且帶到世界舞臺,勢須仰賴在第一線推行地方治理的文官體認臺灣面臨的外在環境和自身責任;再以數位治理為例,當前各國正積極落實電子化政府,並推動數位治理,公共外交則因同時身處於數位治理與全球化時代,形成數位外交或數位公共外交。由於公共外交牽涉層面甚廣,又在諸多特點上與公共行政研究相似,是故跨域整合與重要性實不言可喻。藉由本場次匯聚來自不同學術領域先進的論文和評論,或能激盪公共外交策略,並從中構築彼此未來的跨域學術對話基礎。

第一篇發表人黃清宗,現就讀於外交學系碩士班。自去年起即已擔任本場次策劃人兼聯絡人,為推動本場次的執行與協調付出諸多努力。他以〈從東臺灣地方治理的經驗看未來推動公共外交時可有的策略雛形與理論基礎〉為題,問題意識源自諸多面向。首先是公共外交與公共行政可以從哪些議題中著手實現跨域整合,便以公共行政研究中常見的地方治理議題思考研究方向的可行性;其次為觀察公共外交常見的作法,以政府提供全額獎學金邀請來自外國的留(遊)學生來臺灣就讀,期能藉此使其認識臺灣且培養願意在返國後支持臺灣。惟這樣的作法在觀察上似乎愈漸失去成效,或許是因為在留(遊)學期間缺乏對話元素,可藉由深度參與與其所就讀學校地區的互動,以填補此一缺口。他指出,藉由運用地方創生導向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讓這些留(遊)學生參與全程,或許能培養與臺灣地方的深度互動與對話,並以此建構外交部、大學端、留(遊)學生、地方的策略性四方平臺,同時以此提出「地方創生協力式公共外交」理論雛形。

第二篇發表人劉敏如,現就讀於本校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長年服務於僑務委員會。她以〈攜手僑力拓展公共外交之研析〉為題,主張僑胞應作為我國推動公共外交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她探討如何有效結合僑務資源,拓展臺灣公共外交的深度與廣度,並增進國際社會對臺灣的認識與支持。她透過盤點現有僑務外交資源,分析我國公共外交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建議。她並指出,當前我國推動公共外交的策略規劃,涵蓋藝文交流、優質醫術、永續發展;政策工具箱則有宗教外交、體育外交、智庫及學術界外交、美食及博物館外交、國際傳播及數位外交等。目前我國海外僑胞總計2百多萬、僑胞團體則多達6千多、本校的僑生校友則有17萬多人。她指出,結合僑務資源推動臺灣公共外交,可有義診外交、國際組織倡議、文化推廣,而國際關係及公共行政學界未來皆應重視僑務資源及海外僑胞在外交議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三篇發表人呂世平,現就讀於本校外交學系碩士班。由於赴美參加學術活動,委由黃清宗同學代為宣讀論文。他以〈從文獻分析法探討韓國政府推動公共外交之成效及其可予臺灣借鏡學習之處〉為題,將論文分為三個架構,依序敘述韓國政府推行公共外交,韓國政府重視公共外交、韓國政府在全球各地的積極推行、韓國的國家品牌形象從而建立。韓國將外交工作分為三大軸心,包含政治外交、經濟外交、公共外交,並於2010年宣布為韓國政府的「公共外交元年」。韓國公共外交的資產則有四項,包含了同時實現經濟發展與民主化、未曾侵略他國的和平形象、現代與傳統的良性循環、以及「韓流」。至於韓國政府推動公共外交的組織設計,設有公共外交大使,與外交部發言人同等級,同時於韓國外交部中設有第二次官,管轄公共外交局,並設有公共外交指揮科、文化交流協會科、數位公共外交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以及公共外交政策科。由於韓戰,韓國政府也基於《國家報勳基本法》賦予公共外交意涵,凡是曾參與韓戰的國際退伍軍人皆可獲得撫卹和勳獎,這種基於紀念和回報、特別為外國退伍軍人安排的「記憶外交」,也是韓國政府推動公共外交的特點。接著,他也逐一分析韓國政府推動公共外交在非洲及南歐等地成效。他指出,韓國政府了解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並重視他國對韓國的認知,刻意塑造正面的國家形象,成功透過公共行政所說的政府由上而下(top-down)模式改造對外關係中的國家形象。因為韓國是科技專業國家、與數位公共外交時代相符、與「韓流」符合時代趨勢諸條件,突出地做出符合21世紀的公共外交。

第四篇發表人黃佩瑄,畢業於本校外交學系碩士班,現為從事有關防治假訊息的資料分析師。她以〈全球化時代美國數位公共外交之發展〉為題,梳理在全球化時代,小布希、歐巴馬、川普與拜登四位美國總統的數位公共外交政策不同的作為。論文運用了全球化、資通訊科技(ICTs)、數位公共外交等概念。她指出,小布希時代美國政府的數位公共外交是「萌芽階段」,主要是歷經911恐怖攻擊事件、重新意識到公共外交的重要性而恢復努力,並藉由邁入Web2.0時代以及社群媒體問世,造就數位公共外交的初步萌芽;歐巴馬時代美國政府的數位公共外交是「適應階段」,因為正逢美國開始面臨資通訊科技(ICTs)帶來機會、卻同時也帶來挑戰;川普時代美國政府的數位公共外交是「動盪階段」,這可見於美國政府有關於數位公共外交的作為最少,且川普以個人身分在社群媒體不加修飾的言論頻繁損害美國形象;拜登時代美國政府的數位公共外交是「發展階段」,這時數位公共外交被重新重視、開始將數位科技應用至公共外交、也防範數位科技所帶來的挑戰。最後,她也提出建議,應持續關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慧對政府推動數位公共外交的影響、從許多學科的多元視角探討公共外交具有的新穎與發展性質。由於非國家行為者也握有資訊權力和影響力,應深思全球化時代的多元行為者如何與政府合作、又如何共同致力數位公共外交。

第五篇發表人李建佑,畢業於本校國際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IMPIS),現服務於外交部禮賓處。他以〈中國推廣孔子學院在美國的成就與缺失之比較研究觀點〉為題,探討中國孔子學院隨著中國崛起與美國展開的權力角逐,因此作為中華文化推廣及公共外交機構的孔子學院已成國際重要議題。論文旨在分析中國孔子學院在美國的成就與缺失,同時從比較研究法考察在美國的中國孔子學院與在德國、泰國的中國孔子學院的異同。中國孔子學院在美國取得了許多成就。從中國角度而言,包括滿足美國民眾學習中文的需求、增進美國民眾對中國語文文化的瞭解、促進兩國教育及文化交流合作。從美國角度而言,中國孔子學院雖提供美國學生學習中文和接觸中國的機會、協助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加速國際化並獲取中國資源、同時支援美國政府發展外語教育,卻存在著不少缺失。像是中國孔子學院未能進一步提升美國中文教育的品質、改善中國在美國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加深兩國關係,且中國孔子學院還可能侵害美國高等教育的學術自由、威脅美國軟實力的發展,甚至可能存在竊取情報的風險。最後,他特別指出:「中國孔子學院在美國之所以失敗,就好像我們一開始請了一位家教來家裡教學,之後這位家教卻不斷亮刀、亮槍在你家威脅你,這樣的教學效果最後自然會是失敗的,而且你會選擇把他趕走,這就是中國孔子學院在美國注定失敗的命運」。

 

評論人的評論意見部分

|針對第一篇論文,朱景鵬教授以早年曾經擔任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以下簡稱研考會)主委的實務經驗指出,我國有關公共外交的革新,正是源自於他擔任行政員研考會主委期間被賦予「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一般通稱「組改」)任務時所推動的。現今的外交部公眾外交協調會正是由他推動成立,而原先在推動過程中曾經考慮要設立為公眾外交協調司。而回到在公共外交的研究中,不同的政策利害關係人會有不同的政策工具箱,這裡必須要考慮到「政策溢出效果」是什麼。而以地方治理作為是公共外交與公共行政跨域整合的方向時,朱景鵬教授特別指出,談論地方治理時要避免變成地理環境介紹,所提及到的個案場域元素諸如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林田山小火車、林田山豬腳、鹿野紅烏龍茶、鹿野紅甘蔗等皆可能顯得太過散亂,焦點應更集中。朱景鵬教授建議,以當前的花蓮縣政府為例,現正推動國際事務青年人才培訓計畫作為孩子與政策的連結,成為未來的借鏡。同時,以框架來看,公共外交是一個大戰略層級的框架,在此一框架下,下位階的大學國際化策略如何與其連結起來,是一研究課題。此外,單純運用PuPs理論可能太過勉強,宜有更清楚的研究途徑分析,才能有更清晰的方向。

針對第二篇論文,董祥開教授指出,公共外交與公共行政的跨域整合一直都緊密存在,這部分存在於「方案規劃」。同樣地,這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第一篇論文。董祥開教授進一步指出,公共外交本就是非常跨部會合作的、公私協力的議題,這可以當前外交部與衛生福利部合作推動的「公衛醫療臺灣隊」政策為例,正是透過政府醫療體系的力量,向太平洋地區的友邦民眾提供醫療服務、進行直接互動以傳達我國外交政策目標。這部分會運用許多的方案規劃,而方案規劃就是公共行政的內容。在這個例子裡,政府在執行公共外交之前,必須先評估醫療服務可能聚焦在哪種疾病、才能決定後續派出哪方面的醫療人才以執行公共外交。例如:風濕性心臟病正是具體案例,並引用我國古籍《精忠岳飛》中的格言:「三軍未發,糧草先行」,說明方案規劃在公共外交中的道理所在。同時,相當可惜的是,美國川普政府近期實質上關閉了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重創美國透過醫療推行公共外交的能量與士氣。最後,董祥開教授指出,公共外交與公共行政的跨域整合除有方案規劃,也包含了政策利害關係人分析,像是我國當前透過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與巴拉圭衛生福利部合作的「巴拉圭醫療資訊管理效能提升計畫」,巴拉圭政府也派員來學習我國醫院報名系統的設計。

針對第三篇的文章,李明教授首先肯定,韓國的公共外交確實做得相當出色,並指出,韓國政府重視對中高階外交官的培訓,這一點是值得借鏡學習的。李明教授接著以個人生平指出他對公共外交的體悟。李明教授早在1980年考取行政院新聞局成為駐外三等秘書,有過外交官的實務經驗,由於出國進修不得已辭職。但在行政院新聞局本部任職一年半期間,長官皆不斷強調官員「要說實話」,而不是為政府「添脂抹粉」。公共外交就是跟外國民眾「交往」,也就是to engage, to inform, to interact, to persuade, to convince, to correct, to convert。李明教授接著批判福山的歷史終結論,認為福山的觀點不但無法成立,他所指出的當前西方國家的自由民主制度並不是人類文明演化的終點、反而全球各地相繼出現對於西方國家的仇恨和恐怖主義攻擊,因此美國政府終於知道公共外交的重要性。李明教授再補充指出,韓國政府將文化、體育、觀光三個部會合而為一,成立了「文化體育觀光部」,就是體認公共外交的重要性。最後,李明教授認為,我國政府的公共外交應當好好學習韓國。

對於第四篇論文,黃朝盟教授首先肯定發表人,並打趣地說道:「聽說這篇論文在畢業口試時很高分」,以勉勵發表人。黃朝盟教授的研究領域為電子化政府與數位治理、策略管理與領導統御、全球高等教育革新與大學治理等,黃朝盟教授特別以他對電子化政府與數位治理的研究專長,指出這篇論文探討資通訊科技(ICTs)與公共外交頗有價值。由於是探討外交議題,黃朝盟教授也特別分享自己參與民間外交的心路歷程。就在黃朝盟教授於美國進修碩士及博士期間,他擔任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中國同學會會長。在當時政府仍強調以正統中國自居、還並未分設「臺灣同學會」期間,他巧妙透過策略管理及自身努力,仍成功地讓來自臺灣、中國大陸、和海外僑生都能彼此友善相處、誠懇相待,可見以民間力量促進外交工作是深有價值的,這種情況同樣可以應用到公共外交上。黃朝盟教授也指出,在論文寫作上,以文獻分析法的研究而言,內容宜有更多篇幅為佳。再者,撰寫論文必須有反思的空間,最好是能把提出不同想法的著作納入論文,但仍能堅持自己觀點才好。

對於第五篇論文,王冠雄教授首先回憶起,當年曾擔任發表人碩士論文口試委員,很高興能在多年後與發表人在學術殿堂再次相逢。接著,王冠雄教授以他的觀察指出,在當前全球局勢的脈動中,西方國家對學習中華文化的需求,非常大程度地影響中國孔子學院的推廣成效。然而,隨著美國開展與中國戰略競爭,全球一方面對學習中華文化有著迫切的需求、另方面也對中國感覺「避之唯恐不及」。王冠雄教授感慨道,19世紀曾經出現的「黃禍」彷彿再次出現;但是王冠雄教授也特別指出,在類似中國孔子學院的公共外交推動上,中國孔子學院在美國所以失敗的原因,反而能夠讓我們好好參考他們的經驗,加強發揚我國公共外交。王冠雄教授最後指出,公共外交推動得好不好對公共政策的成效有影響,是故對公共政策研究而言,公共外交無疑是一個可供對話的好題目。

回顧本場次,除現場參與來賓,亦有透過開放同步線上直播參與者。可謂參與踴躍,討論熱烈,師長及同學們收穫滿滿。未來,韓國研究中心將持續關注更多關於公共外交研究的跨域對話,中心主任李明教授亦預訂將於下學期週五上午開授相關課程,歡迎意者踴躍關注研究中心動態或修習該門課程。

更多消息請看 https://ocia.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13739&id=33836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