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事務學院歐洲聯盟學程 邀請國立東華大學Zsuzsa Anna FERENCZY博士蒞臨演講
【國際事務學院訊】
政大國際事務學院歐洲聯盟研究國際學分學程(Programme in European Union Studies)學程主任蘇卓馨老師於2025年4月29日邀請國立東華大學歐盟研究中心(European Union Research Centre,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兼任訪問助理研究員Zsuzsa Anna FERENCZY博士蒞臨演講。
本次演講以「多極世界中的歐洲:未來何去何從?」為題,深入分析當前國際體系的轉變,主張影響未來全球秩序的關鍵,不在於中美對抗本身,而是國際社會如何回應這場對抗。她指出,世界正逐步走向多極化,國際權力不再集中於少數大國,更多國家開始具備影響全球議題的能力,這也使得傳統由西方主導的全球治理模式面臨挑戰。
Ferenczy 博士認為,歐洲目前正面臨重新定位其全球角色的壓力。她指出,中國近年來轉向「安全與控制」為主的發展路線,並透過援助俄羅斯、推動「全球南方」(Global South)敘事、倡導「國際關係民主化」(Democratiz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以及與東南亞國家的密切合作,意圖建立一個多極化的國際秩序。她強調,中國雖無意全面超越美國,但已具備與美國進行戰略競爭的能力,其對發展中國家的「投射」更顯示其作為區域霸權和全球強權的企圖。
而歐洲對中國的態度正在轉變。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2023年訪中時明言,中國已走出改革開放時期,進入一個以國安與控制為核心的新時代。歐洲議會亦在2020及2021年的決議中,批評中國對疫情起源的假訊息、對臺灣的敵意以及破壞人權的作為,並肯定臺灣在全球高科技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Ferenczy 博士指出,歐中關係已非單純經貿往來,而是涉及民主、人權、安全等多重層面,歐洲必須擺脫過去對中國的天真幻想,以更現實的態度應對這一系統性競爭對手。
她指出,歐洲如今正重新思考與美國的跨大西洋關係。在華府出現疑歐聲音、歐洲安全架構不再被視為理所當然之際,歐洲必須強化自主防衛能力,並採取積極作為。2025年3月歐盟發表的「重新武裝歐洲計畫」(ReArm Europe)防衛戰略即體現此趨勢,計畫投資1500億歐元強化軍力,同時透過發行聯盟債券、擴大歐洲投資銀行在防衛融資的角色,以支持跨國軍事合作項目。她指出,歐盟若繼續從美國大量採購軍備,反而會加深對美依賴,削弱其安全自主性。
講座中也深入探討印太地區的重要性。臺灣海峽作為全球88%最大型船舶通行的要道,對歐洲供應鏈安全至關重要。印太已成為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的重心,歐洲未來的經濟與安全亦深受其影響。ASEAN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則致力於分散依賴,維持戰略模糊以平衡中美影響力。馬來西亞在2024年與中國發表聯合聲明,明言支持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中國在區域影響力的擴張。Ferenczy 博士指出,中國透過與東南亞國家簽署大量合作協議,如基礎建設、綠色發展與教育交流等,強化其在區域的經濟角色與政治認同,並刻意對比美國外交政策的不確定性,塑造自己為穩定、可信的夥伴。
儘管如此,講者也觀察到,部分協議僅具象徵意義,尚未形成實質性合作。她在2025年4月實地訪問馬來西亞等東協國家,留意到中國對區域國家的政治與輿論影響力與日俱增。面對中俄聯盟對國際秩序的挑戰,Ferenczy 博士強調,歐洲未來的戰略重點應放在強化內部凝聚力、重新思考與「全球南方」的關係、以及應對中俄聯手所造成的結構性改變。歐洲必須堅守自由貿易、集體安全、領土完整與法治原則,並積極投入防衛、能源與競爭力的新戰略。
講座最後,Ferenczy 博士呼籲歐盟在全球競逐半導體與關鍵原物料的進程中,加強與臺灣等夥伴的合作。她以台積電與德荷企業在歐洲設廠為例,說明歐洲不僅需資金,更需技術與人才,方能實現其晶片法案中提出的2030年全球市場佔比翻倍的目標。她總結指出,只有在內部改革與外部協調並進之下,歐洲方能在多極世界中維持其相關性,擁有話語權與自主性。這次Ferenczy 博士帶來他對歐亞關係最新的第一手觀察,整場講座資訊豐富,與會師生皆生或滿滿。
更多消息請看 https://ocia.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13739&id=3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