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學院跨域合作論壇 探討AI驅動學科研究新趨勢







【校訊記者王華琳報導】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蓬勃發展,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金融學院於4月24日舉辦「跨領域研究合作論壇—AI驅動跨學科研究的展望」,邀請多位學界專家探討人工智慧與跨領域合作的最新趨勢,從理論發展到實務應用,開啟AI於人文社會、金融、法律等多領域交會的對話空間。
論壇由國際金融學院院長蘇建榮致詞揭開序幕。他表示,政大作為人文社會科學重鎮,具備深厚的跨領域學習底蘊,面對AI技術迅速演進,更應積極推動人工智慧與各學科的整合,並以目的導向的方式思考如何將AI應用於不同領域,培育符合產業與社會需求的人才。
中央研究院院士暨國際金融學院兼任講座教授段錦泉以「AI驅動跨學科研究的展望」為題,分享對AI應用的觀察與實務經驗。他指出,AI已成不可逆的發展趨勢,但在跨域合作中須避免將AI視為「萬用工具」,而忽略問題本質及技術的適配性。段錦泉強調,可詮釋性是模型建構的關鍵,真正的挑戰在於結合理論與工具,發展具有深層解釋力的新一代AI技術;未來應聚焦於解決特定領域的深層問題,而非流於形式上的「AI感」。
在與談環節中,經濟系教授兼副校長陳樹衡以知識演化的視角回應,提出跨領域合作可分為「本體論型」、「方法論型」與「文化型」三種類型。他指出,生成式AI的普及已使跨領域合作從需高度專業門檻的行為,轉變為全民皆可參與的文化現象。陳樹衡強調,未來推動經濟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研究的革新,需更加重視聯想力與想像力的培養,這將成為學術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
資訊學院院長、資訊科學系特聘教授劉昭麟則分享政大推動AI應用於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實務經驗。他以司法緩起訴制度為例,說明透過大型語言模型(LLMs)分析個案資料,能提升「多元處遇」建議的精準度與處分效度。劉昭麟指出,目前AI跨領域應用仍面臨非結構化文本處理、數據稀疏不平衡及隱私倫理等挑戰,推動創新時必須在技術進展與社會責任之間取得平衡,考驗跨域合作的深度與廣度。
人工智慧跨域研究中心主任劉吉軒亦以政大推動AI跨域應用的經驗補充。他表示,政大以「跨領域與創新」為核心發展策略,積極推動人文社會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深度結合,強化文科所用,為AI應用注入更多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憑藉人文社會科學的深厚基礎,結合人工智慧跨域研究中心的智庫平臺,政大持續培育具備跨領域思維、數位素養與創新能力的新世代人才,並以全方位的知識能量積極參與AI產業未來布局,為全球AI生態系統注入多元而深刻的力量。
論壇尾聲,段錦泉回應提問時指出,進行AI跨領域研究須明確思考「模型的最終目的」,並清楚區分學術與實用價值。他強調,AI若能結合政策設計與質性資料量化,將在人文關懷領域產生實質且深遠的影響。國際金融學院院長蘇建榮則於總結時表示,政大以人文社會科學優勢結合AI應用,積極推動跨學科整合,未來將持續深化跨域合作,培養具備創新思維與整合能力的新世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