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威權國家環繞中的民主寶地 國發所講座談蒙古民主的發展與挑戰

日期 : 2025-04-19 單位 : 國發所
【國家發展研究所訊】
國家發展研究所Democracy and Democratisation in East and South Asia課程講座邀請現任蒙古 Agora Institute 創辦人兼政治研究員 Orgil Dugersuren以「The Trajectory of Democracy in Mongolia(蒙古的民主發展軌跡)」為題演講。講座由課程老師魏玫娟主持。

Dugersuren是本校社科院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International Master’s Program in Asia-Pacific Studies, IMAS)畢業校友,現為由英國國際發展部(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聯合國開發計畫(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與世界銀行集團(World Bank Institute, WBI)共同出資設立旨在促進各國民意代表機構發展(parliamentary development)的Agora Institute於蒙古分支機構的創辦人跟研究員。他同時也是聯合國開發計畫跟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專責蒙古政黨與性別平等議題的專案計畫協調人員。

Dugersuren的演講先說明蒙古民主化發展的地緣政治與安全脈絡,接著依序討論蒙古選舉制度及其改革,最後以國際民主調查評比機構的最新資料為基礎,討論蒙古的民主政治表現與面臨的挑戰。Dugersuren指出,蒙古北與俄羅斯為鄰,東西南面與中國接壤,為兩個威權大國所圍繞,但自1990年代民主化以來穩定實行民主政治,儘管頻繁進行選舉制度改革,也跟多數新興民主國家一樣面臨諸多挑戰。

Dugersuren指出,對蒙古而言,主要的地緣政治影響來自俄羅斯跟中國。蒙古於1921年正式自中華民國獨立,1924年成為蘇聯衛星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但蒙古跟這兩個大國之間邊界清楚確定,沒有邊界爭議。蒙古受前蘇聯、現俄羅斯與中國的影響甚鉅,因為歷史之故,許多蒙古人特別是生長在前蘇聯時代的老年人對於俄羅斯有相對強烈的認同,而俄羅斯跟中國也是蒙古主要的投資跟貿易伙伴。Dugersuren說,蒙古政府審查外國對該國主要是礦產的投資時,歐美國家的投資計畫往往會遭受到比較多的關注跟相對嚴格的審查,這也跟蒙古跟中、俄兩國的友好關係有關。但自2010年開始,蒙古在外交上也實行所謂「第三個鄰居計畫(Third Neighbour Policy)」,擴展跟歐盟、北美、東亞主要國家之間戰略、全面或延伸夥伴關係(strategic, comprehensive, or extended partnership)。

就憲政制度而言,蒙古採半總統制與議會制,選舉制度以相對多數制(First Past the Post)為主,但自1992年以來幾經改革,從原本的連記投票(Block Vote)改為相對多數制,現行選舉制度為混合制。Dugersuren表示,從歷年的大選選舉結果來看,蒙古民主化之後清楚呈現一黨獨大特色,由最大黨蒙古人民黨(Mongolian People’s Party)與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輪流執政,其中自1992以來每四年一次的大選中,蒙古人民黨在其中過半選舉中都贏得半數以上的席次。2024年的修憲將議會席次由76席一舉翻倍增加為126席。

演講最後Dugersuren以幾項主要國際民主調查評比機構包括 Freedom House、經濟學人情報機構的 Democracy Index、瑞典哥廷堡大學的 V-Dem的報告為基礎指出,蒙古基本上是自由但部分民主的國家;V-Dem甚至將蒙古評為威權國家(autocracy)。他指出,蒙古的民主發展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就是蒙古人民黨跟民主黨所組成的聯盟(coalition dominance)對政治的掌控。

問答時間在場學生與講者熱烈交流,與會者問及蒙古超乎一般情況多的媒體數對該國民主政治的影響、在鄰近大國的環伺影響下蒙古民眾對國家外交政策的認知跟看法為何、蒙古為何頻繁進行選制改革,以及為何蒙古存在兩個綠黨。Dugersuren一一回覆提問,最後也就臺灣與蒙古關係提出看法,認為蒙古社會對於臺灣相當陌生,甚至因為臺灣的英語與泰國十分接近而混淆兩國。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