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113-2 第一場國關論壇:China’s Two-way Energy Diplomacy

日期 : 2025-04-11 單位 : 外交系

【外交系訊】
113學年度第二學期首場「國關論壇」於近日舉行,特別邀請到本校外交學系李佳怡教授,以「China’s Two-way Energy Diplomacy」為題,深入剖析中國當前在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如何運用傳統與綠能雙軌並行的能源外交策略,來實現其能源安全與全球影響力布局。


李佳怡教授指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進口國之一,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憑藉「世界工廠」的角色推動工業化快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持續飆升。為因應能源安全挑戰,中國發展出具戰略性、多層次的「雙向能源外交」,透過與能源豐富國家深化合作、推動管線建設,以及積極發展綠能產業,試圖降低對特定進口路線的依賴,並提升其全球能源影響力。


傳統能源外交:因應「麻六甲困境」

中國的能源安全面臨「麻六甲困境」——高達四分之三的石油進口需經麻六甲海峽,而該海域長期受美國海軍掌控。為此,中國發展「管線外交」,分散進口路線風險。包括與緬甸、哈薩克、俄羅斯、土庫曼等鄰國合作興建石油與天然氣管線,意圖避開易受制於美國掌控的麻六甲海峽,避免戰略運輸瓶頸。


此外,中國與中東、非洲、拉美等產油國建立經濟與外交聯繫,藉由援助、貸款、基礎建設合作等方式深化關係。雖有批評指出中國在非洲等地進行「掠奪式開發」,但也有觀點認為,中國作為晚進者,需在他國避之唯恐不及的地區開拓能源來源。


綠能外交:從市場競逐到軟實力擴張

隨著全球能源轉型趨勢,中國同步推動「綠能外交」,在風能、太陽能與能源儲存技術方面迅速布局。李教授亦提及中國已成為現今全球最大的風能與太陽能設備製造國,並且意圖掌握鋰電池產業鏈,積極進軍拉美「鋰三角」地區(智利、玻利維亞、阿根廷)。


中國企業亦在巴西、英國與德國等國投資風場或太陽能設施,顯示其試圖主導未來綠能市場。李教授強調,中國在綠能外交中從進口者轉為出口者,角色顯著轉變,背後除追求經濟利益,也反映其改善國際形象、提升軟實力的戰略意圖。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已承諾於2060年達成碳中和目標,但在實際政策中,石化燃料仍居能源體系主導地位。原因包括:再生能源儲存技術尚未成熟、石油仍為軍事力量核心能源來源、以及國內對能源穩定供應的高度依賴。


雙向並行的能源外交模式

論壇最後,李佳怡教授對比傳統與綠能外交的差異。傳統能源外交以國家安全與能源穩定為導向,由國營企業主導;而綠能外交則更多由地方政府與企業主導,追求市場先機與永續發展的形象。中國在兩條軌道上同時佈局,展現出其能源外交的靈活性、長遠眼光與野心。


本場論壇也引起與會師生熱烈提問與討論,特別是對於中國綠能外交背後的國家角色、經濟利益與全球影響力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在主持人陳秉逵老師的引導下,論壇圓滿落幕,為本學期國關論壇揭開序幕。


本次國關論壇不僅深化了與會者對全球能源地緣政治的理解,也提供了多元視角,探討中國如何透過雙線並進的能源外交策略,應對全球能源轉型的趨勢。

本學期第二場國關論壇將於 4 月 24 日(四)舉行,邀請馮慕文老師以「Tracing the Asian FDI in Mexico as a Result of Nearshoring and U.S.-China Decoupling」為題演講分享,歡迎有興趣的師生踴躍參與!

報名連結: https://moltke.nccu.edu.tw/Registration/registration.do?action=conferenceInfo&conferenceID=X24256

 

撰文/攝影:張鵑萍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