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學年度優秀學生揭曉 政大學子展現卓越風采
【學務處課外組訊】
本校113學年度「優秀學生獎學金」近期公布獲獎名單,每位獲獎學生可獲新臺幣15萬元獎勵。該獎學金由新聞系校友魏明光先生設立,旨在回饋母校並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並依據政大優秀學生遴選辦法評選,鼓勵政大學生在學術研究、專業實踐與社會參與等方面精益求精,成為同儕的榜樣。
本屆獲獎學生來自不同領域,卻展現出相同的卓越與社會關懷。他們或致力於人工智慧的跨領域應用,或在新聞專業中深耕關注社會議題,或在異地求學的挑戰中堅持理想。他們不僅在學術與專業領域表現優異,更積極將所學回饋社會,以行動詮釋政大人勇於承擔、影響世界的精神。這份獎學金不僅是對他們努力的肯定,更期許未來能持續在各自領域發揮影響力。
英文四晏煒翔
「不能只做專才,也要成為通才。」英文四、雙主修人工智慧應用學士學位學程的晏煒翔,以卓越的跨領域表現,榮獲本年度優秀學生獎學金。自ChatGPT推出後,他敏銳察覺 AI 對社會的深遠影響,因而決定成為政大首屆人工智慧應用學程的學生,期望藉此拓展視野,結合理工與人文素養,為未來發展創造更多可能。在跨領域學習的過程中,他更發現文科背景在 AI 應用上的獨特優勢。AI應用方面,晏煒翔亦展現出色的實作能力,積極參與多項 AI 研究專題,展現對科技的熱忱與實踐力。他認為,唯有在人文與科技之間找到交集,並將所學付諸實踐,才能真正發揮跨領域學習的價值。未來,他計畫朝言語情報領域發展,因為他發現,無論是語言學還是 AI 領域,許多研究者對彼此的專業理解仍有限。他期望運用自身的跨領域專長,深化 AI 與語言處理的結合,並拓展至更多應用場景。
在學期間,晏煒翔亦積極推廣 AI 知識,創立「政大人工智慧應用研究社」。他觀察到社會普遍認為未來屬於理工人才,便思考人文社科的價值何在,決定以「不需數學、不用程式」作為研究社特色,降低文組學生對 AI 學習的門檻,鼓勵更多人文社科背景的同學加入 AI 學習的行列。未來,他計畫朝言語情報領域發展,深化 AI 與語言處理的結合,並拓展至更多應用場景。
新聞四張愷文
來自馬來西亞的新聞四張愷文,憑藉卓越的新聞專業能力與學術表現獲得肯定。面對異地求學的挑戰,張愷文坦言,語言和文化適應並非難事,真正的挑戰在於財務規劃與時間管理。「課業忙的時候,要兼顧打工賺取生活費,時間分配真的很難。」雖然緊湊的學業與工作充斥著張愷文的生活,也曾讓他忘記了什麼是週末。他仍努力維持學業與生活平衡,在課業上表現出卓越的成果,將工作視為一種學習外的放鬆,並善用獎學金獨自負擔在臺的學費以及生活支出,展現堅韌不拔的精神。
在政大期間,張愷文積極投入學生電臺「政大之聲」,累積新聞實務經驗。他回憶:「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跑新聞,從那時候開始,我就覺得跑新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大學報》實習期間,他以優秀作品獲得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肯定。此外,他也曾赴中國交換,開闊自身的眼界的同時,也對當地的新聞環境有更深刻的體會。「我以前沒有那麼強烈的想法,但現在我很確定,我一定會留在臺灣工作。」張愷文表示,親身觀察當地新聞環境的不同風格與限制,讓他更加珍惜台灣自由開放的媒體環境,也確立未來將留在台灣發展的決心。
新聞四程心
「我希望做到表裡如一,把人生的每個階段當作闖關遊戲,在能力範圍內,為自己與他人付出。」新聞四程心,以新聞專業結合社會關懷,將世界視為自己的圖書館,在觀察與書寫中探索議題,致力於讓更多人看見被忽視的社會現象。她關注性別、轉型正義與地方創生等議題,並認為關心社會不必有標準答案,而是願意不斷嘗試、持續前行。「很多事情我也沒有解答,只是想試試,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在學期間,程心曾赴中國與英國交換,透過紀錄片拍攝與徒步旅行深化對世界的理解。在中國,她參與變裝皇后(Drag Queen)紀錄片拍攝,卻親歷當地LGBTQ+社群活動遭到驅散的震撼時刻。「比賽當天,警察突然到場,燈光熄滅,活動被迫終止。我們拍的照片和影片也被要求刪除,大家只能悄悄離開。」這段經歷讓她更加體認到臺灣相對自由的珍貴。而在英國交換期間,她選擇徒步朝聖之路,透過行動理解自由與選擇的意義。「行動不需要偉大動機,過程才是重點。每一天都能確認自己的選擇,這就是最大的收穫。」
作為學生記者,程心透過新聞報導推動公共討論,曾製作《當失序的善意湧入臺北街頭——物資捐贈背後的挑戰》,探討無家者議題,並憑此作品獲得獎項肯定。「學生兼記者的身份對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她認為,這份身分讓她能夠專注於真正關心的議題,不受流量綁架,雖然影響範圍或許有限,卻仍然滿足。回顧大學四年,她形容自己為「正氣」,政大與新聞系讓她學會如何對得起自己的心,並在細微處展現堅持。「這不是俠客式的正義,而是體現在日常選擇中的細微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