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社科院心靈捕手星期三 心理諮商?心理治療?

日期 : 2024-03-28 單位 : 社科院
【社科院訊】
當代生活的節奏快速、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以及原生家庭的影響等因素,都使得現代人更容易出現情緒問題,但願意主動面對這些問題的人並不多。為此,社科院於3月27日中午,在綜合院館費拉沙發區舉行了一場名為「什麼是心理治療 / 心理治療?」的專題講座。由社科院總導師翁燕菁開場,並邀請身心健康中心心理師陳裕婷,一起揭開心理諮商或治療的面紗,拋開對程序及效果等江湖傳說,認識覺察自我內在問題的重要性。

陳裕婷表示,心理治療是一門科學,有專業且系統化的治療方法。協助個案面對情緒困擾與心理障礙。大眾普遍有「有問題才諮商」的刻板印象,但陳裕婷舉出美國學院的「日常資源」觀點:院士都享有免費心理諮詢時數,支持他們的研究與勞動,被視為一種必要資源。而在治療過程中,建立起治療師與個案間的信任至關重要,是一種聯盟的狀態,核心在於創造一個無評判的空間,讓個案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深層思維和感受。但心理治療有其架構與規則,雙方的關係必須存在一定的限制,像是在現實生活中不能有共同親友。但這些框架都有理論可循,例如諮商時間到就必須停止談話,看似有些不近人情,卻是抑制情感依賴的要件,也往往是開啟另一個覺察方向的契機。

針對治療方法的有效性,陳裕婷分享了一系列研究結果,證明了如認知行為治療和精神分析等治療方法在對抗抑鬱、焦慮和PTSD等心理問題上的顯著成效。她強調,針對個案需求而量身定制的治療方法是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的關鍵。她也提到了治療過程中的倫理考量,包括維護專業界限和尊重個案的自我決定權,她呼籲社會提高對心理健康議題的認識和理解,鼓勵那些面臨心理挑戰的人尋求專業幫助,促進大家更重視心理健康並消除對心理治療的汙名化。終究,每位自認心理健康的人,還是可以透過諮商進一步認識自己,尋求突破。

在問答互動的環節中,有同學提出,當自己出現負面情緒時,該如何識別其為短暫的情緒波動還是需要就醫尋求協助?陳裕婷表示,可以透過網路上的情緒量表做初步的自我檢測,或是利用學校的資源和心理師談話,必要時加入藥物協助,才能及時的照顧好身心狀況;另外,若是在諮商或治療過程中發現治療師做出不合理的行為,可以直接向臨床心理師公會倫理委員會提出申訴,保障自身權益。

這場講座其實是一次專業衛教,但透過陳裕婷生動的舉例說明,淺顯易懂,在輕鬆的氣氛中顛覆大家對心理諮商的成見,近一步了解心理諮商其實是一種正常,且對於個人修復自我非常重要的管道。雖然有些疾病做心理治療不會痊癒,但卻能讓人更接受自己不同的狀態,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