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用做一齣戲的精神辦雜誌 溫思妮談田調與議題傳播

日期 : 2022-10-18 單位 : 創新國際學院
【創新國際學院訊】
本校創新國際學院於10月3日舉行田野雜誌思考工作坊,邀請《開外掛》雜誌創辦人溫思妮擔任主講者,除了分享該雜誌的生產歷程,讓參與者在深入了解撰寫、編輯、統籌、行銷等實務面向,更藉此延伸,使參與者在討論的過程中,練習如何將自己感興趣的議題用更親切、更有「身體感」、更具「質地」的方式包裝傳播。

何謂「用做一齣戲的精神創辦雜誌」呢?溫思妮用曾投身其中並擔任導演助理的紀錄劇「高雄百分百」破題,該紀錄劇邀請了102名形形色色的高雄市民一同站上舞臺,分享自身經驗的同時也引出在地的各種議題,宛若縮小版的高雄市。溫思妮說:「這就像一場大型的田野調查,每天都要在高雄各處訪談各式各樣的人。」顛覆學術認知,走進劇場將城市的溫度與生命力溫柔傳遞,艱澀冰冷的社會議題也因為具備故事性而充滿各種可能。

承接「高雄百分百」的感動與激情,熱愛表演、擁有表演藝術學位的溫思妮笑稱創辦該雜誌的契機是「想換個媒材說故事,並且把它說得很好。」自己家鄉高雄有移工形成的特殊族裔地景,因而發現臺灣有關移工議題的雜誌雖然多,但鮮為人知,因此產生了「想當大眾和議題的橋梁」的念頭,重點是讓觀眾產生「這裡有有趣的議題,我想要認識更多!」的驚奇讚嘆。

細數雜誌創辦與製作的過程,溫思妮說:「好像弄了一個自己的出版社。」決定受眾、探知讀者的閱讀習慣、易讀性和特色的樹立、如何帶給讀者新思維和新視角,眾多一本好雜誌的重要元素皆不可或缺,而構思、研究、組織團隊、籌錢、田野調查、內文創作、行銷等實務面向也非常重要。面對創辦雜誌帶來的龐雜事項,溫思妮加入自己的劇場精神,在翻閱坊間雜誌的同時也在意藝術流動和身體感、限制文稿的字數讓版面上有更多吸人眼球的鮮豔圖片、把行銷當成「翻譯」等等,更重要的是在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她分享:「先和移工成為朋友,再詢問能不能跟拍他24小時。」乘載著劇場藝術的活潑鮮明,包覆人群的厚實溫度,五顏六色的《開外掛》躍然誕生。

介紹完該雜誌,溫思妮邀請參與者分享自己感興趣的議題,並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小組一同討論,現場同志、性別、地方創生、農村移工、性產業、轉型正義等議題百花齊放。「如果要將這個議題傳播出去,你們要用什麼形式?要怎麼包裝?」她除了提醒參與者詳細討論出實務面向的問題,如籌資、建立團隊等,溫思妮更不忘鼓勵組員之間彼此互相挑戰:「除了這個之外有沒有更有趣的形式?」參與者討論熱烈,各種觀點之間碰撞出許多火花,最終各組拿起麥克風分享討論結果,產出結果各有特色。有為消弭性汙名化的大眾影展,更有欲推廣地方觀光與互動的APP等。溫思妮做出總結:「其實你要傳遞一個議題,質感還有抽象的東西是最重要的,因為那往往是最吸引人的部分。」

工作坊結束後仍有許多參與者留在現場繼續交流,溫思妮也親切地推廣《開外掛》雜誌,她認為這樣的討論風氣對社會來說是很好的,而如何在議題傳遞上成為帶領觀眾進入全新領域的「橋梁」,而非握緊拳頭的「控訴者」,在注意力稀缺的現代,推廣想法時注入人際真摯的情感和劇場醇厚的故事性,都是所有人可以持續思考的課題。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