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當代中國獨立紀錄片 聞海《喊叫與耳語》映後座談
日期 :
2022-10-12
單位 :
創新國際學院
【創新國際學院訊】
創新國際學院於9月26日舉辦導演黃文海(聞海)紀錄片《喊叫與耳語》的放映活動,作為第四屆中國紀錄片巡迴影展的首站,聞海本人也出席了本次活動的映後座談,與主持人、本院助理教授歐子綺一同與現場觀眾交流。該影展由國家人權博物館及中正大學主辦,此次與本校「創新國際連結」USR種子培育計畫合作,延續星光電影院的精神,藉由座談來增進大眾對於人權議題的關注。
《喊叫與耳語》描繪了中國近年來對女性個體的打壓,以及這些女性們如何在私人及公共領域之間對體制進行抗爭。紀錄對象包含女工群體、維權人士、知識分子以及藝術家。聞海表示緣自十分觸動自身的女工訪談素材,該片大多以「直接電影」的方式紀錄拍攝對象,呈現真實的人事物。工廠女工們在鏡頭前訴說自身抗爭過程,她們邏輯清晰並詳細地描述,是珍貴的影像紀錄,使觀眾經驗到女工們的語言所展現出的力量。這些訪談片段反映了中國企業對勞權的漠視,也展現了讓底層人民發聲的核心價值。
聞海分別從「喊叫」和「耳語」進行詮釋,說明片名《喊叫與耳語》的由來。「喊叫」是對外的、公眾的,如片中女工們因為工廠拒絕給其應有的權益,而組織起來集體抗議。聞海認為最震撼的喊叫聲,是來自於一名自殺的工人許立志所寫的詩《一顆螺絲掉在地上》。他是富士康工廠的生產線工人,同時也是詩人,所寫的詩都是關於底層勞工痛苦、無奈的生活狀態。寫下此詩的同年10月1日,許立志選擇了距離富士康龍華科技園不遠處的美麗AAA大廈跳樓自殺。導演將這首詩的原字句改為「不是一顆螺絲掉在地下,是人自殺了」,並以黑幕白字呈現,凸顯勞工面對企業壓榨所做出最劇烈的喊叫,也是最無聲的抗議。
「耳語」則是向內的、私人的,如片中一名在巨大機器前進行重覆性勞動的女工,當她在宿舍被導演問起未來打算等問題時,卻是呈現茫然無語的狀態。在這樣集體的生活之下,個體的性格及思維蕩然無存。影片中來自於曾金燕的影像日記,是另一種耳語。她作為異議人士胡佳的妻子,家庭受到中國政府長期嚴密的監控。在飽受國保摧殘的過程中,曾金燕的家庭和身心狀況出現劇烈的創傷。於是她開始透過自錄影像,對著鏡頭私語呢喃,訴說自己的真實感受,試圖抵抗體制的性別以及政治迫害。她將痛苦的狀態紀錄下來,是傾訴、也是療癒。曾金燕的耳語雖然是私密的,但同時也具有強大的衝擊性。
聞海特別提及了中國藝術家趙躍的行為藝術《格子》,它既是喊叫,也是耳語。這段行為藝術的錄像被放在片頭,趙躍用刀片將自己的臉劃出橫豎交錯的線條,形成血格子。此行動出現在2007年民眾紀念六四運動的場合,警察嚴密監視著行為藝術展演的現場。在警察的環伺之下群眾變得非常靜默。聞海認為趙躍強烈的意念,對上現場產生出的壓抑氣息,同時具備了喊叫與耳語的雙重身分。
活動過程中現場觀眾的提問,也讓聞海論及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發展脈絡。早期的中國不可能有「個人影像」,直至1989年由於DV的普及,許多獨立導演紛紛製作各種影像,並在現實生活中取材,將悲傷的故事、可怕的鏡頭做出有意義的結合,進而表達個人意志。聞海提到這樣的表達對於中國政府而言是具有顛覆性的,因此中共開始打壓這類影像,在2013年後禁止獨立紀錄片影展,許多獨立導演的作品在民間傳播的機會相對變得稀少。承襲上述歷史脈絡,中國獨立紀錄片巡迴影展正是在如此的環境中誕生。讓觀眾有機會接觸更多元化的影像作品,進而使中國民間各種微弱的聲音被更多人聽見。
在《喊叫與耳語》中,聞海透過主題劃分出多種面向,每個面向所帶出的故事都寫實地回應了中國人權、勞權低落的社會現狀。即便中國目前對獨立紀錄片進行各種審查、打壓,導演仍樂觀地表示自己如今「還是能坐在現場跟各位觀眾交流」。秉持著紀錄片的反叛精神,他也鼓勵青年該勇於在現實社會中表達,不要害怕,並強調:「紀錄片是見證、也是抗爭的手段!」跟社會接觸的過程才能知道這個社會是什麼,你在什麼處境,以及你是誰。就如同聞海透過拍攝紀錄片的方式深入社會,除了作為抗爭的手段之外,同時也回應了當代中國社會的處境,以及環境與自身的關聯。
創新國際學院於9月26日舉辦導演黃文海(聞海)紀錄片《喊叫與耳語》的放映活動,作為第四屆中國紀錄片巡迴影展的首站,聞海本人也出席了本次活動的映後座談,與主持人、本院助理教授歐子綺一同與現場觀眾交流。該影展由國家人權博物館及中正大學主辦,此次與本校「創新國際連結」USR種子培育計畫合作,延續星光電影院的精神,藉由座談來增進大眾對於人權議題的關注。
《喊叫與耳語》描繪了中國近年來對女性個體的打壓,以及這些女性們如何在私人及公共領域之間對體制進行抗爭。紀錄對象包含女工群體、維權人士、知識分子以及藝術家。聞海表示緣自十分觸動自身的女工訪談素材,該片大多以「直接電影」的方式紀錄拍攝對象,呈現真實的人事物。工廠女工們在鏡頭前訴說自身抗爭過程,她們邏輯清晰並詳細地描述,是珍貴的影像紀錄,使觀眾經驗到女工們的語言所展現出的力量。這些訪談片段反映了中國企業對勞權的漠視,也展現了讓底層人民發聲的核心價值。
聞海分別從「喊叫」和「耳語」進行詮釋,說明片名《喊叫與耳語》的由來。「喊叫」是對外的、公眾的,如片中女工們因為工廠拒絕給其應有的權益,而組織起來集體抗議。聞海認為最震撼的喊叫聲,是來自於一名自殺的工人許立志所寫的詩《一顆螺絲掉在地上》。他是富士康工廠的生產線工人,同時也是詩人,所寫的詩都是關於底層勞工痛苦、無奈的生活狀態。寫下此詩的同年10月1日,許立志選擇了距離富士康龍華科技園不遠處的美麗AAA大廈跳樓自殺。導演將這首詩的原字句改為「不是一顆螺絲掉在地下,是人自殺了」,並以黑幕白字呈現,凸顯勞工面對企業壓榨所做出最劇烈的喊叫,也是最無聲的抗議。
「耳語」則是向內的、私人的,如片中一名在巨大機器前進行重覆性勞動的女工,當她在宿舍被導演問起未來打算等問題時,卻是呈現茫然無語的狀態。在這樣集體的生活之下,個體的性格及思維蕩然無存。影片中來自於曾金燕的影像日記,是另一種耳語。她作為異議人士胡佳的妻子,家庭受到中國政府長期嚴密的監控。在飽受國保摧殘的過程中,曾金燕的家庭和身心狀況出現劇烈的創傷。於是她開始透過自錄影像,對著鏡頭私語呢喃,訴說自己的真實感受,試圖抵抗體制的性別以及政治迫害。她將痛苦的狀態紀錄下來,是傾訴、也是療癒。曾金燕的耳語雖然是私密的,但同時也具有強大的衝擊性。
聞海特別提及了中國藝術家趙躍的行為藝術《格子》,它既是喊叫,也是耳語。這段行為藝術的錄像被放在片頭,趙躍用刀片將自己的臉劃出橫豎交錯的線條,形成血格子。此行動出現在2007年民眾紀念六四運動的場合,警察嚴密監視著行為藝術展演的現場。在警察的環伺之下群眾變得非常靜默。聞海認為趙躍強烈的意念,對上現場產生出的壓抑氣息,同時具備了喊叫與耳語的雙重身分。
活動過程中現場觀眾的提問,也讓聞海論及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發展脈絡。早期的中國不可能有「個人影像」,直至1989年由於DV的普及,許多獨立導演紛紛製作各種影像,並在現實生活中取材,將悲傷的故事、可怕的鏡頭做出有意義的結合,進而表達個人意志。聞海提到這樣的表達對於中國政府而言是具有顛覆性的,因此中共開始打壓這類影像,在2013年後禁止獨立紀錄片影展,許多獨立導演的作品在民間傳播的機會相對變得稀少。承襲上述歷史脈絡,中國獨立紀錄片巡迴影展正是在如此的環境中誕生。讓觀眾有機會接觸更多元化的影像作品,進而使中國民間各種微弱的聲音被更多人聽見。
在《喊叫與耳語》中,聞海透過主題劃分出多種面向,每個面向所帶出的故事都寫實地回應了中國人權、勞權低落的社會現狀。即便中國目前對獨立紀錄片進行各種審查、打壓,導演仍樂觀地表示自己如今「還是能坐在現場跟各位觀眾交流」。秉持著紀錄片的反叛精神,他也鼓勵青年該勇於在現實社會中表達,不要害怕,並強調:「紀錄片是見證、也是抗爭的手段!」跟社會接觸的過程才能知道這個社會是什麼,你在什麼處境,以及你是誰。就如同聞海透過拍攝紀錄片的方式深入社會,除了作為抗爭的手段之外,同時也回應了當代中國社會的處境,以及環境與自身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