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省思傳統理論 黃呂琛剖析緬甸失敗的戒律式民主

日期 : 2022-10-11 單位 : 東亞所
【東亞所訊】
本所於10月4日邀請澳大利亞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教授黃呂琛(Roger Lee Huang)來校訪問,並以「緬甸失敗的『戒律式民主(Disciplined Democracy)』」為題發表英文專題演講。本次演講由本所教授王韻擔任主持人。黃呂琛除了快速的介紹緬甸歷史、地理位置,主要剖析了緬甸2010年民主轉型,到2021年政變發生這失敗的十年歷程。

歷經政變之後的嚴重官民衝突,緬甸現在是處於軍方控制的國家管理委員會(SAC)與反抗勢力結合的民族團結政府(NUG)對立的狀態。過去在緬甸,軍方掌握了一切的資源以及民生物資的進出口,當時鎖國的狀態下,許多西方物資是禁止進口的,舉例來說可口可樂在早期的緬甸,都是靠走私才能喝到。直到2011-12年選舉,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勝後,緬甸逐漸朝向所謂的「戒律式民主」(或翻譯成「有紀律的民主」),開始開放外國投資進入緬甸。儘管如此軍方在議會中仍然掌握權力,議會必須保留25%的席次給軍方,且軍方對於憲法修正案有否決權。民選的文人政府對於國防、內政、邊境事務三個重要部會沒有掌控權,軍警系統的實質掌控者仍為軍方的最高領導人。

黃呂琛點出有趣的問題在於,為什麼軍方已經掌握了緬甸各方面的實權,但仍然需要這種有紀律的民主?他認為傳統的民主化理論不適合解釋緬甸;傳統上認為關於一個政權要控制與維持其統治,主要手段不出三個層面:合法性(Legitimation)、鎮壓(Repression)以及吸納(Co-optation),但緬甸軍方無視民眾的抗議以及國際的經濟制裁,顯然無視其合法性的危機;在加強鎮壓的手段之外,也沒有特別去吸納非軍方的社會力量,例如佛教團體或是中產階級。因此黃呂琛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是軍方內部的因素:緬甸的軍隊一向具有其獨特的意識形態,認為軍方才是最能兼顧各項利益的國家「保護者」,所以十年前民主的出現並非來自經濟需求或是政治動機,而是軍隊的最高領導人認為,他們可以找到政治代理人去「外包」(outsourcing)這些麻煩的執政庶務,但當情勢改變,這些代理人試圖去削弱軍方的地位與特權的時候,軍隊就會冷酷地把權力「收回」,也形成目前看到的政變與危機。

接下來的問答環節,同學們紛紛提出許多關於緬甸未來政治局勢走向的問題,尤其是中國政府、東南亞國協(ASEAN)對其政局的影響,到底中國對緬甸軍方有多少實質影響力?東協的調解與努力有意義嗎?黃呂琛對這些問題提供許多看法之後,此次演講也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劃下完美的句點。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