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PPESA講座 吳岱融分享榮家藝術社會實踐經驗




日期 :
2021-12-17
單位 :
社科院
【社科院訊】
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究竟是專屬藝術家,還是大眾皆可參與?12月15日社科院舉辦「PPESA跨領域講座 義家藝館:社會參與藝術作為方法」,邀請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吳岱融分享其藝術教育與社會實踐經驗,與談人則請到社會系副教授高國魁,自藝術社會學的觀察進行對話。
「義家藝館」計畫自2014年啟動,是由吳岱融老師帶領北藝大研究生,深入三峽山區與臺北榮譽國民之家中的12位韓戰反共義士攜手合作的教育創作計畫。隨著時間推移,世人漸漸遺忘這些在臺灣近代歷史扮演重要角色的韓戰反共義士。伯伯們當年只是十多歲小伙子,自戰場撤離後,又經歷臺海戰役與工程建設,最終輾轉棲身於與世隔離的榮家。吳老師表示,伯伯們經歷的這段歷史經驗擁有強烈的生命力,若是能透過參與式藝術與伯伯們產生連結,與榮家共同創作並且講述這些寶貴的生命故事,不只能讓這段歷史背景被社會知曉,也能增加不同世代對自身歷史對話與合作共創的動能。
計畫初期的田野調查,北藝大師生會定期至榮民之家探訪伯伯們。每月一次跨世代的對話,並不必然能深入他們的鄉愁;對研究生而言,對不同的世界觀「忍住不回嘴」成為必須耳提面命的守則。吳老師談起一位來自甘肅的馬伯伯,臺灣60多年的居住情感,抵不過僅生活了10餘年的家鄉,引發師生們身體創作的動機。為了連結兩塊土地情感,同學提出把甘肅家鄉食材與臺灣味素材共同揉製於花捲麵糰中,透過兩地元素重新融合一起,重現新的家鄉味,並主動邀請馬伯伯一同參與。
一次返鄉之旅後,馬伯伯帶回一瓶老家門前摘的花椒葉,曬乾磨成粉。他淡淡說到,家鄉的花捲總是有花椒葉,似乎等著再和同學一起做花捲。師生們明白這是創作的一大突破,馬伯伯終於決定以他的生命故事與身體,主動投入這次的創作。而正是這份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互動,成為推動藝術計畫的養分。這個小故事,也是這次活動花捲餐點的靈感來源。
吳老師指出創作並非最終目的,重要的是創作過程中人與人產生的連結與互動關係,在共創的過程中納入伯伯們的生命,這才是藝術參與的核心。伯伯們的故事不會僅止於一次展覽的再現,而進一步藉由新博物館學就地形成藝術場館的思考模式,將創作第一現場也變成展覽場館。隨著計畫逐年修正,在創作者的創意下,積極使用榮民之家原有的建物與史料,期望能打造出一個由下而上建構的生態博物館。
高國魁老師精準掌握義家藝館計畫的精髓,指出藝術參與與社會營造相似,並以自19世紀社會學看待藝術的理論發展,定位這樣一個「自由反共產,但真切實踐共產思維」的創作場域。更可貴的是,社運推動者往往批評藝術參與是把政治美學化,而藝術界則指謫藝術社會實踐活動缺乏美學涵養,但「義家藝館」計畫卻能夠化解這兩方的批評,掌握了兩者間的平衡。高老師補充,參與式的創作使藝術參與跳脫傳統創作模式,藝術家放棄創作主導權形同自我「犧牲」,而藝術主體從原本的菁英變成人民本身,由個體創作變成集體作品。
在「義家藝館」計畫推動7年後,目前已設有實體之常設展與線上展,吳老師希望透過10年的努力,能讓在地人也支持計畫,使榮家連結周邊景點,形成一個能夠講述這段歷史記憶並引起新世代反思對話的場域。吳老師引述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之言:「如果歷史能以故事的形式教授,那麼歷史將不會被遺忘。」隨著時間流逝,伯伯們總有一天會離開,但透過這個空間場域,他們能夠以另一種形式永遠存在。雖然本校並沒有設立藝術學院,但透過此次的講座能夠讓同學再次思考藝術的參與形式,也期許同學能以跨領域的角度看待藝術參與的過程。
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究竟是專屬藝術家,還是大眾皆可參與?12月15日社科院舉辦「PPESA跨領域講座 義家藝館:社會參與藝術作為方法」,邀請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吳岱融分享其藝術教育與社會實踐經驗,與談人則請到社會系副教授高國魁,自藝術社會學的觀察進行對話。
「義家藝館」計畫自2014年啟動,是由吳岱融老師帶領北藝大研究生,深入三峽山區與臺北榮譽國民之家中的12位韓戰反共義士攜手合作的教育創作計畫。隨著時間推移,世人漸漸遺忘這些在臺灣近代歷史扮演重要角色的韓戰反共義士。伯伯們當年只是十多歲小伙子,自戰場撤離後,又經歷臺海戰役與工程建設,最終輾轉棲身於與世隔離的榮家。吳老師表示,伯伯們經歷的這段歷史經驗擁有強烈的生命力,若是能透過參與式藝術與伯伯們產生連結,與榮家共同創作並且講述這些寶貴的生命故事,不只能讓這段歷史背景被社會知曉,也能增加不同世代對自身歷史對話與合作共創的動能。
計畫初期的田野調查,北藝大師生會定期至榮民之家探訪伯伯們。每月一次跨世代的對話,並不必然能深入他們的鄉愁;對研究生而言,對不同的世界觀「忍住不回嘴」成為必須耳提面命的守則。吳老師談起一位來自甘肅的馬伯伯,臺灣60多年的居住情感,抵不過僅生活了10餘年的家鄉,引發師生們身體創作的動機。為了連結兩塊土地情感,同學提出把甘肅家鄉食材與臺灣味素材共同揉製於花捲麵糰中,透過兩地元素重新融合一起,重現新的家鄉味,並主動邀請馬伯伯一同參與。
一次返鄉之旅後,馬伯伯帶回一瓶老家門前摘的花椒葉,曬乾磨成粉。他淡淡說到,家鄉的花捲總是有花椒葉,似乎等著再和同學一起做花捲。師生們明白這是創作的一大突破,馬伯伯終於決定以他的生命故事與身體,主動投入這次的創作。而正是這份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互動,成為推動藝術計畫的養分。這個小故事,也是這次活動花捲餐點的靈感來源。
吳老師指出創作並非最終目的,重要的是創作過程中人與人產生的連結與互動關係,在共創的過程中納入伯伯們的生命,這才是藝術參與的核心。伯伯們的故事不會僅止於一次展覽的再現,而進一步藉由新博物館學就地形成藝術場館的思考模式,將創作第一現場也變成展覽場館。隨著計畫逐年修正,在創作者的創意下,積極使用榮民之家原有的建物與史料,期望能打造出一個由下而上建構的生態博物館。
高國魁老師精準掌握義家藝館計畫的精髓,指出藝術參與與社會營造相似,並以自19世紀社會學看待藝術的理論發展,定位這樣一個「自由反共產,但真切實踐共產思維」的創作場域。更可貴的是,社運推動者往往批評藝術參與是把政治美學化,而藝術界則指謫藝術社會實踐活動缺乏美學涵養,但「義家藝館」計畫卻能夠化解這兩方的批評,掌握了兩者間的平衡。高老師補充,參與式的創作使藝術參與跳脫傳統創作模式,藝術家放棄創作主導權形同自我「犧牲」,而藝術主體從原本的菁英變成人民本身,由個體創作變成集體作品。
在「義家藝館」計畫推動7年後,目前已設有實體之常設展與線上展,吳老師希望透過10年的努力,能讓在地人也支持計畫,使榮家連結周邊景點,形成一個能夠講述這段歷史記憶並引起新世代反思對話的場域。吳老師引述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之言:「如果歷史能以故事的形式教授,那麼歷史將不會被遺忘。」隨著時間流逝,伯伯們總有一天會離開,但透過這個空間場域,他們能夠以另一種形式永遠存在。雖然本校並沒有設立藝術學院,但透過此次的講座能夠讓同學再次思考藝術的參與形式,也期許同學能以跨領域的角度看待藝術參與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