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社科院博士生工作坊 民族學系博士候選人分享研究成果

日期 : 2020-12-21 單位 : 國傳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社會科學學院訊】
社科院學生事務辦公室於12月17日中午舉辦本學期第三場博士生工作坊。本次演講由院導師、社會學系副教授高國魁主持,邀請民族學系博士候選人伊婉・貝林分享「以傳統智慧創作保護制度為自治之開端:賽德克族之操作經驗」之研究成果,並由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洪淳琦擔任與談人。活動吸引眾多院內外老師、碩博士生參與,討論十分熱烈。

兼具歷史傳統和物質性的原住民文化產物,如何被放在當代科技智慧財產權的脈絡看待,是目前十分新穎的研究議題。伊婉・貝林身為賽德克族一員,以其特有文化和成長背景出發,分享賽德克族如何應用《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平衡原住民族文化之推廣及他人對其文化之詮釋。另外,賽德克族也從具公信力之代表qbsuran和耆老決定,逐漸發展到以民族議會之方式討論民族大事。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所保護的對象為原住民之集體權利,包含原住民族傳統之宗教祭儀、音樂、舞蹈、編織、服飾或其他種類之文化成果。該條例提供一管道,使賽德克族人能以他們的詮釋來傳達其文化概念,而避免該族相關的用詞、歌曲、織布等被誤用。

賽德克族過往已申請的原創之標的物包括傳統屋、祭典歌、治病儀式、族名、布紋,透過民族議會處理使用不當文化詮釋之爭議。他們如同國家內的小自治區,在原創保護條例的支撐下,賽德克族文化的傳承能永續,以及使用者需考慮其文化的智慧創作財產權及人格權。該條例提供尊重原住民文化之機會。

伊婉・貝林亦舉出諸多爭議實例。如2010年魏德聖導演拍攝電影《賽德克.巴萊》,賽德克.巴萊一詞對於賽德克族人來說為真正圓滿之意,除了德高望重之長老或公信力者外,族人並不會在日常生活使用該詞彙,因此,他們並不樂見對其有神聖意義之該詞,被商品化為物品上之話語。另一案例為賽夏族矮靈祭的祭歌只能於祭典中傳唱,平日唱祭歌為一禁忌。

與談者洪淳琦老師補充了智慧財產權之背景知識,以及拋出人類學家對原創條例之顧慮促發討論和反思。顧慮諸如:一、登記著作權會使變動中的文化在登記時被固定,喪失文化的變動性;二、擔憂文化商品化,尤以賽德克族授權為最,原創條例下有可能使文化面臨商品化之問題;三、更深一層的擔憂為法律如同殖民體制,對於原住民能否維持其主體性抱有顧慮。對於第一點顧慮洪老師之回應,申請書所登記的內容為一暫時態樣,並未因為登記而停止。而第二點,洪老師認為原住民仍有其能動性可以反抗,並不會因為僅納入登記原創條例和授權使用有其文化之產品就使文化全然商品化。至於第三點,伊婉・貝林認為該條例為一種保護其文化之方式,可以以其族人為主體,援引神話故事提供正確的文化詮釋,民族議會之運作也獨立於政府團體,如同小的自治單位,並未會因而喪失主體性。

本校法科所顏玉明老師也於會中分享「蘇格蘭格紋」保護之作法,因蘇格蘭有不同家族,每個家族皆有其各自代表之格紋,透過政府部門的登記,保存家族格紋,目前他們的格紋樣子已發展至3,500種。他們也透過授權使用的方式使遊客能夠了解蘇格蘭之文化。

主持人、社會學系高國魁老師及與談人洪淳琦老師均全程參加討論,兩位老師也深信本次工作坊的交流,將對碩、博士班同學皆有很大的啟發。高老師總結時表示,社科院將持續舉辦博士生工作坊,提供平台鼓勵來自不同領域、科系的博士生,彼此進行跨學科的學術交流互動。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