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心對話 當VR遇上心理治療 數位內容學程+心理系暖心合作
日期 :
2020-12-17
單位 :
數位內容碩士學程
【數位內容學程訊】
「這次,我終於可以看懂你了。」
由本校數位內容學程協同心理學系主辦,結合科技心理講座與身心症虛擬實境體驗的「虛心對話:當虛擬實境遇上心理治療」活動,日前在新聞館展演廳熱烈落幕。本活動是由數位內容學程陳宜秀老師發想。曾在產業界有豐富經驗的他其實具有深厚心理學背景,力邀研究自閉症的心理系姜忠信老師、輔導諮商研究的修慧蘭老師,以及本校副學務長,研究臨床心理學的楊啟正老師一同擔任主講人。四位老師從人機互動,諮商輔導談到臨床治療,除了探索VR技術與同理心的世界,也帶領大家透過覺察與自我療癒,在「壓力山大」時,當自己的拯救者。
「虛心對話:當虛擬實境遇上心理治療」另一個活動主題是融合虛擬實境技術與心理治療知識,以自閉症及憂鬱情緒為兩個載體,透過虛擬實境作為媒材,希望能藉此喚起體驗者內心的「觀點取替」,強化體驗者的同理心。讓大家能盡可能理解到對方的認知,感受到對方的感受。
本次講座開場由陳宜秀老師以「虛擬實境技術如何啟發人們的同理心」為題,為大家介紹同理心的重要性,以及虛擬實境是如何能觸發、強化人們內在的同理心機制。陳老師認為同理心便是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盡可能地以他人的視角來理解其感受,因此便需要具備能設身處地的想像力,體會他人當下的感受到底為何。
虛擬實境所具備的強大臨場感與沉浸感,扮演不同角色,深入體會其觀點和感受,進而促發同理心。陳老師最後指出,我們不應只利用科技來觀看現實世界,也可以用科技來深入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妥善運用科技,我們能做到的不只是同理而已:因為同理,所以了解;因為了解,所以接受。
緊接著,心理系姜忠信老師向大家分享如何「覺察身邊的自閉症朋友,及怎麼與他們相處」。首先,姜老師說明了自閉症的定義與症狀,雖然在社交互動和行為層面上,自閉症朋友表現出與常人不同的行為舉止。不過姜老師也指出,自閉症朋友的世界其實是相當單調的,他們有著固定的生活步調,專注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許其行為模式常人難以理解,但他們並沒有太多的心機,需要的只是他人真誠而直白的對待,能真心理解自己的處境,而非捉弄或玩票性質的互動模式。因此,姜老師也相當贊同應用虛擬實境技術於心理學的領域上,在設身處地理解自閉症朋友眼中的世界之後,進一步創造出更多共融、共享與共創的機會。
接下來則是由教育學院的修慧蘭老師以「我的壓力急救包」為題,告訴大家如何將諮商心理知識應用在自己身上。當我們遇到壓力或疲乏時,每個人都有各自習慣的反應與行為來應對負面的情緒問題;但這些外顯的部分其實就有如冰山一角,要想知道問題的真正病灶,還是需要向下挖掘以找出真正的脈絡。
於是修老師向大家介紹壓力急救包,以協助自己找出問題所在:先「覺察」自我,再以「貼布」舒緩身心,並以「消毒與消炎藥」透過思緒的調整與控制,來阻止傷口惡化。最後用「OK 繃」──適時地肯認自我。即便生活有所不足,也要好好調整步調,在自我日常的照顧調養中緩和情緒壓力。此外修老師也建議可以透過運動、飲食、專注投入一事、參與社團、從事利人活動或信仰行為等方式,從不同的面向著手以安頓身心。
最後則由副學務長楊啟正老師,向大家分享「心理健康快易通!學業╳心情都 High Pass的方法」。楊老師從自身研究的腦部損傷與失智症領域出發,以實例說明當他人面臨困境時,我們需要理解他人為什麼會做出某些選擇,而非從我們的立場與思維模式單純地進行貶抑,尤其我們容易在不了解或誤解目標事物的情況下輕易地判斷。從他人所身處的當下情境出發,結合其態度與情境背後的脈絡,設身處地的同理會是比較好的。楊老師尤其贊同陳老師早先所言,若能透過科技的形式來理解他人的處境,就能有更多的可能性針對他人有深刻的理解,並藉此更接近其想法,看見他人的身上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理解其所見世界與我們到底有何不同。
這次活動的虛擬實境體驗作品的創作者是數位內容學程碩士生黃勇偉及蔡沐橙。二位同學曾在2019年由陳宜秀老師指導,在經濟部工業局TRANS-ACTION AWARD(跨界超越競賽)勇奪最高榮譽金牌獎,獲獎作品是居家看護移工人力媒合平台,這個作品動機是為幫助雇主了解移工人格特質差異,讓其取得更多求職自主權。期許媒合平台能成為移工、仲介、雇主三方的資訊傳遞中心,促進仲介轉型成更有人情味的服務業。二位同學延續對人的關懷,這次他們要傳達的是對有心理症狀者的同理、了解與接受。
黃勇偉以自閉症患者的視角出發,利用虛擬實境詮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特殊多模態感官經驗,如感覺刺激超載、視力系統與注意力問題、聯覺等,讓體驗者了解ASD群體感受到的世界與一般人有多大的差異,促進參展者能更同理自閉症患者的處境,引導參展者未來在與他們互動中能夠有多一層的思考。
蔡沐橙則以憂鬱情緒處境做為主題,試圖以沉浸式的互動藝術取代傳統純粹經由個體想像的同理方式,讓體驗者能夠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在其中沉思、體會。她指出這是一個與社會大眾對話的作品,不論今日的體驗主題為何,同理心在當前現實社會中,是急需被喚醒的重要人格特質。
「這次,我終於可以看懂你了。」
由本校數位內容學程協同心理學系主辦,結合科技心理講座與身心症虛擬實境體驗的「虛心對話:當虛擬實境遇上心理治療」活動,日前在新聞館展演廳熱烈落幕。本活動是由數位內容學程陳宜秀老師發想。曾在產業界有豐富經驗的他其實具有深厚心理學背景,力邀研究自閉症的心理系姜忠信老師、輔導諮商研究的修慧蘭老師,以及本校副學務長,研究臨床心理學的楊啟正老師一同擔任主講人。四位老師從人機互動,諮商輔導談到臨床治療,除了探索VR技術與同理心的世界,也帶領大家透過覺察與自我療癒,在「壓力山大」時,當自己的拯救者。
「虛心對話:當虛擬實境遇上心理治療」另一個活動主題是融合虛擬實境技術與心理治療知識,以自閉症及憂鬱情緒為兩個載體,透過虛擬實境作為媒材,希望能藉此喚起體驗者內心的「觀點取替」,強化體驗者的同理心。讓大家能盡可能理解到對方的認知,感受到對方的感受。
本次講座開場由陳宜秀老師以「虛擬實境技術如何啟發人們的同理心」為題,為大家介紹同理心的重要性,以及虛擬實境是如何能觸發、強化人們內在的同理心機制。陳老師認為同理心便是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盡可能地以他人的視角來理解其感受,因此便需要具備能設身處地的想像力,體會他人當下的感受到底為何。
虛擬實境所具備的強大臨場感與沉浸感,扮演不同角色,深入體會其觀點和感受,進而促發同理心。陳老師最後指出,我們不應只利用科技來觀看現實世界,也可以用科技來深入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妥善運用科技,我們能做到的不只是同理而已:因為同理,所以了解;因為了解,所以接受。
緊接著,心理系姜忠信老師向大家分享如何「覺察身邊的自閉症朋友,及怎麼與他們相處」。首先,姜老師說明了自閉症的定義與症狀,雖然在社交互動和行為層面上,自閉症朋友表現出與常人不同的行為舉止。不過姜老師也指出,自閉症朋友的世界其實是相當單調的,他們有著固定的生活步調,專注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許其行為模式常人難以理解,但他們並沒有太多的心機,需要的只是他人真誠而直白的對待,能真心理解自己的處境,而非捉弄或玩票性質的互動模式。因此,姜老師也相當贊同應用虛擬實境技術於心理學的領域上,在設身處地理解自閉症朋友眼中的世界之後,進一步創造出更多共融、共享與共創的機會。
接下來則是由教育學院的修慧蘭老師以「我的壓力急救包」為題,告訴大家如何將諮商心理知識應用在自己身上。當我們遇到壓力或疲乏時,每個人都有各自習慣的反應與行為來應對負面的情緒問題;但這些外顯的部分其實就有如冰山一角,要想知道問題的真正病灶,還是需要向下挖掘以找出真正的脈絡。
於是修老師向大家介紹壓力急救包,以協助自己找出問題所在:先「覺察」自我,再以「貼布」舒緩身心,並以「消毒與消炎藥」透過思緒的調整與控制,來阻止傷口惡化。最後用「OK 繃」──適時地肯認自我。即便生活有所不足,也要好好調整步調,在自我日常的照顧調養中緩和情緒壓力。此外修老師也建議可以透過運動、飲食、專注投入一事、參與社團、從事利人活動或信仰行為等方式,從不同的面向著手以安頓身心。
最後則由副學務長楊啟正老師,向大家分享「心理健康快易通!學業╳心情都 High Pass的方法」。楊老師從自身研究的腦部損傷與失智症領域出發,以實例說明當他人面臨困境時,我們需要理解他人為什麼會做出某些選擇,而非從我們的立場與思維模式單純地進行貶抑,尤其我們容易在不了解或誤解目標事物的情況下輕易地判斷。從他人所身處的當下情境出發,結合其態度與情境背後的脈絡,設身處地的同理會是比較好的。楊老師尤其贊同陳老師早先所言,若能透過科技的形式來理解他人的處境,就能有更多的可能性針對他人有深刻的理解,並藉此更接近其想法,看見他人的身上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理解其所見世界與我們到底有何不同。
這次活動的虛擬實境體驗作品的創作者是數位內容學程碩士生黃勇偉及蔡沐橙。二位同學曾在2019年由陳宜秀老師指導,在經濟部工業局TRANS-ACTION AWARD(跨界超越競賽)勇奪最高榮譽金牌獎,獲獎作品是居家看護移工人力媒合平台,這個作品動機是為幫助雇主了解移工人格特質差異,讓其取得更多求職自主權。期許媒合平台能成為移工、仲介、雇主三方的資訊傳遞中心,促進仲介轉型成更有人情味的服務業。二位同學延續對人的關懷,這次他們要傳達的是對有心理症狀者的同理、了解與接受。
黃勇偉以自閉症患者的視角出發,利用虛擬實境詮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特殊多模態感官經驗,如感覺刺激超載、視力系統與注意力問題、聯覺等,讓體驗者了解ASD群體感受到的世界與一般人有多大的差異,促進參展者能更同理自閉症患者的處境,引導參展者未來在與他們互動中能夠有多一層的思考。
蔡沐橙則以憂鬱情緒處境做為主題,試圖以沉浸式的互動藝術取代傳統純粹經由個體想像的同理方式,讓體驗者能夠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在其中沉思、體會。她指出這是一個與社會大眾對話的作品,不論今日的體驗主題為何,同理心在當前現實社會中,是急需被喚醒的重要人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