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社科院赴暨大及東海社創見學 盼師生攜手同建共好家園

日期 : 2020-11-25 單位 : 國傳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社會科學學院訊】
社科院院長江明修於11月22日至23日偕同副院長黃東益、副院長湯京平、國發所所長、應社碩主任魏玫娟及行政同仁,前往南投埔里及臺中展開社會創新見學之行,分別拜訪國立暨南大學、東海大學、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牛耳藝術園區,分享彼此在大學社會責任(USR)、高教深耕計畫的推動成果、地方創生與社會創新方面的心得。尤其在如何提高師生對計畫的參與熱度上,雙方交流甚多。此行可謂收穫滿滿,同行師長均蓄勢待發,期待藉由此行見學請益所得到的啟發,以新的視角和更飽滿的能量再度投入本校相關計畫的推展,與師生攜手建立共好家園。

江院長一行共五人於23日上午抵達暨南大學圖書館,由該校學術副校長兼人社中心主任江大樹、行政副校長兼國際事務長孫同文、社工系教授兼通識中心主任張英陣、通識中心副教授陳啟東、公行系助理教授陳文學、通識中心兼水沙連人社中心協力治理組組長張力亞及行政同仁共同接待。

由於此行適逢暨南大學高教深耕年度成果展出,因此該校首先安排本校師長參觀此成果展,由副校長江大樹親自導覽解說。江副校長提到,暨南大學是一所地區性大學,較頂尖大學肩負更多開放弱勢學生就讀大學,進而改變社會階層流動的責任,因此暨大在規劃推動高教深耕計畫時,也一直聚焦在縮小城鄉差距和鼓勵青年返鄉投入地方創生等重點上,「R立方(Return for Rural Re-creation)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暨微學程」可說是暨大在這方面投入心血的結晶和縮影。除此之外,生態護育及永續經營、老年長照及社會關懷、校園國際化及發展全英語課程等也是暨南大學在執行高教深耕計畫時所側重的幾個面向。在其後議題交流與對談中,本校師長對於如何透過多元升等制度,成為教師願意投入社創工作的助力尤為關注。

由於暨南大學位於好山好水的埔里鎮,站在圖書館的高處往窗外一望,彷佛能聞到遠處森林裡的芬多精,讓江院長忍不住嘆道,埔里和臺北都是盆地,生活腳步和節奏卻截然不同,臺北的快步調讓許多學生感到負荷太重,如何讓學生發展出自我療癒的機制,這是當前教育者應該好好思索解決之道的重要議題之一。

在暨南大學參訪行程結束後,同日下午本校師長旋即轉往東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拜訪,該校由社科院院長陳文典率同經濟系主任王翊全、社工系主任陳琇惠、行政管理學系主任呂炳寬、公共事務專班主任劉志宏、行政管理學系教授陳秋政及兩位行政同仁共同接待。兩校的交流主題仍是大學在社會創新和地方創生中如何成功扮演推手。本院副院長黃東益關心在高教深耕計畫中,學院應扮演的角色及任務,而副院長兼亞太博主任湯京平及國發所所長兼應社碩主任魏玫娟兩人,則延續有關如何能吸引更多師生投入社創行伍的議題討論。兩人分享先前向暨大取經的心得,為了不讓教師覺得投入社創工作是升等、發表論文的絆腳石,暨大提倡並落實多元升等,透過將教師執行類產學合作計畫成果的「社會影響力」一併納入作為評量教師升等的指標。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專班主任劉志宏則指出,在學生方面,東海大學則是透過承認技術/實務報告作為在職專班畢業論文來達到吸引學生參與計畫的目的。

除了暨南大學和東海大學,本校師長、同仁們亦參訪位於埔里的牛耳藝術園區、桃米生態村及紙教堂。牛耳藝術園區由總經理黃碩基親自接待,其人親切而熱情,如數家珍地介紹牛耳地名的由來、素人藝術家林淵的生平、園區內大大小小的石雕出自哪位藝術家之手及其創作背後的意涵,以及牛耳園區的經營如何與地方發展共生共榮。

在參訪桃米生態村及紙教堂時,則是由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新珠親自為本校師長進行導覽解說。由於社科院副院長白仁德「永續議題與社會創新」課程當天正於戶外進行實地踏察教學,行經南投時也加入參訪桃米生態村和紙教堂的行列。在顏執行長解說下,一行人不僅認識生態保育的重要性與在地人文風土的關連,更認識到生態護育不是課本內的知識,而是充滿在生活中實踐它的可能性。

結束此行北返前,江院長勉勵師長、同仁們,臺北擁有十分豐沛的資源和能量,本校必須加以盤點周邊近鄰的需求以及可著力、協力之處,攜手師生建立一個共好的社會。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