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社科院博士生工作坊Ⅱ 探討內生化策略性貿易政策

日期 : 2020-11-25 單位 : 國傳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社會科學學院訊】
社科院學生事務辦公室於11月19日舉辦本學期博士生研究工作坊系列活動的第二場論文分享會,由院導師、經濟學系副教授李慧琳主持,邀請經濟學系博士生蔡守容前來分享研究成果,並由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博士陳琪龍老師擔任與談人。此活動吸引20餘位院內外老師、研究員,以及碩博士生參加,交流與討論過程十分熱烈。

蔡守容以「內生化策略性貿易政策:第三國市場模型」為題分享其研究構想。他首先介紹過去有關於政府制定貿易政策的相關文獻:一為Brander and Spencer於1985年發表之論文,指出最適貿易政策為對出口補貼,本國廠商與外國廠商會在第三國進行數量競爭(Cournot competition);二為Eaton and Grossman於1986年之討論,表示最適貿易政策為對出口課稅,本國廠商與外國廠商會在第三國進行價格競爭(Bertrand competition)。然而上述兩篇的模型中,廠商的策略性變數(數量或價格)皆為外生,因此蔡守容便進一步研究討論:如果廠商的策略性變數是內生決定,而非外生給定,此時本國政府的最適貿易政策為何?

蔡守容首先介紹模型中為兩國(本國與外國)、兩廠商(本國與外國)之競爭,生產商品為差異化產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需求為線性需求函數,並且以三階段之賽局進行。第一階段賽局為本國政府如何制定最適貿易政策使社會福利極大;第二階段為本國與外國之廠商如何決定其策略性變數;第三階段為兩廠商於第三國市場之競爭。

接著蔡守容以逆向歸納法(backward induction)探討並得出此研究之結論。首先,不管最適補貼或課稅的大小為何,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之下只會出現兩廠商皆選擇數量競爭,或兩廠商皆選擇價格競爭的結果。再者,在考慮價格、數量必須為正以及本國廠商不能成為真正的獨佔後,則納許均衡只會出現兩廠商皆選擇數量競爭之結果。第二,最適補貼或課稅將受到商品替代程度的影響。綜上所述,蔡守容得出最終結論:當政府給予本國廠商最適補貼時,兩廠商在面對此最適補貼會採取數量競爭,因此本國福利(本國廠商利潤)達到極大。

陳琪龍老師也給予蔡守容的研究結果高度的肯定,也提出了幾點未來可以再精進的部分,以及再延伸之課題供其參考。最後,院導師李慧琳也針對本次的工作坊加以總結,更表示社科院將持續舉辦博士生工作坊活動,提供平台讓來自不同領域與科系的研究生進行學術交流互動。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