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政大USR永續論壇 以行動共振地方 以教育連結山川

日期 : 2025-11-24 單位 : 秘書處

【校訊記者吳妤潔報導】

2025政大USR永續論壇——共響里山川,21日在達賢圖書館盛大舉行。論壇首日上午場次聚焦「里山倡議」以及「臺北里山川公共藝術計畫」,邀集政大師生、在地夥伴、政府與企業代表,共同探討大學如何消弭與社區的距離,與地方共生共榮。

本校長期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有成,其中「多元共容‧文山共好」共生社區打造計畫於4月榮獲《遠見》雜誌2025年大學社會責任獎「人才共學組」楷模獎。校長李蔡彥致詞時表示,大學應肩負社會責任,率領地方與所處土地共生、活絡在地產業。另一方面,李蔡彥強調,「地方學」對於國際學生格外重要,「他們來到這裡,要先從認識這塊土地開始做起,他才會去認同這塊土地,進而認同學校。」他期許,透過政大在大文山地區的耕耘,能夠喚起社會對於人文和自然兼容精神的重視,更讓世界看見文山的美。

文山區長鄧淞駿對於本校USR辦公室積極與社區交流給予高度肯定,表示本校帶頭集結社區民眾的力量,從產、官、學的合作,走向產、官、學、社的集合,他還笑說自己雖然才來到文山區兩個多月,卻已然成為文山人。鄧淞駿也特別感謝指南宮主委高超文對文山區的長期貢獻,體現宗教社會責任

回應全球生態多樣性新框架:林保署推「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
「里山」(さとやま,Satoyama)一詞源自於日本傳統的特殊農業生產地景,而「里山倡議」則以此為構想,於201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0通過,關注人類和自然間相互作用形成的土地利用方式,旨在實現兩者和諧共存的社會。

會中,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林華慶以「里山倡議與保育共生地的實踐」為題發表演講。林華慶指出,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指標所追求人類的社會及經濟發展奠基在良好的環境與生態條件上,其中生物多樣性更是人類得以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林華慶以人體系統譬喻,一個健全的有機體,除了依靠中樞系統,亦需要周邊循環系統的支持。為此,林保署在2018年啟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以中央山脈國有山林為軸心,串連淺山、平原和海岸延伸藍綠廊帶,搭配生態服務給付方案,促成友善農田、里山聚落和部落保留地等兼具生計與保育的在地行動,「在臺灣推動生物多樣性,一定要扎根社區。」林華慶強調。

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6通過《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期許2030年地球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成正成長。為回應此框架中「保護區與其他有效保育地」(30x30)的目標,林保署於今年正式推出「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邀請國土綠網關注區、保育軸帶,以及其他擁有珍貴生物多樣性資源之公、私有土地所有者,一同營造兼具經濟生產、生活和生態保育的共生場域。林華慶也期望,民間、企業、社區與大學校園可以共同加入生態保育的藍圖,攜手邁向聯合國2050年的長期共生目標。

自然的回聲:「里山川」以藝術串連自然與信仰
「臺北里山川公共藝術計畫」以「里山」為靈感、「里山倡議」為內涵,結合指南宮的信仰傳統「山川祭典」以及臺北市政府推動之「三貓計畫2.0」,為國內首次將地區文化和公共藝術結合的策展活動。計畫於2022年疫情嚴峻時開展,高超文以「愛在瘟疫蔓延時」詩意形容,如今邁入第四個年頭,計畫以「自然的回聲」為主題,象徵土地與大自然傳遞給人們的訊息和召喚。

策展人王騰崇分享,「里山川」最重要的理念,在於如何融合藝術及「里山」精神,透過共感設計,將貓空地區的人文、產業、自然與藝術領域,以沉浸式的藝術行動再度連結、產生共振,也因此,「里山川」計畫相比一般的自然保育運動或公共藝術更爲深入和扎實。

除此之外,「里山川」在倡議的過程中,同時也在與過去的自然和歷史「和解」。王騰崇舉例,早年漢人為了開採茶葉與泰雅族發生糾紛,開發貓空纜車時則形成對山林的「必須破壞之惡」。透過藝術行動,人們得以重新與自然連結,繼而思考如何與山林共處,發自內心敬仰這片土地。而傳統信仰作為計畫的特色和核心之一,發跡於木柵老泉山的優人神鼓是牽起自然、人心與信仰的重要媒介,「我們對自然的表達,用說話它們(大自然)是沒辦法感受到的,所以我們藉由優人神鼓國際級的表演,用鼓聲表達我們對自然的敬重。」區長鄧淞駿也於開場致詞時表示,優人神鼓在活動中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永恆的身體經驗:優人神鼓在政大的ESG實踐
本校歷史學系在113學年邀請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開設通識課程「藝術、自我探索與文化溯源」,以藝術作為生活的實踐,帶領學生探索内在,透過深入自然的學習,開發創造力。

課程上下學期分別前往東港東隆宮和瑞芳青雲殿進行田野調查,讓學生藉此理解臺灣民間信仰的文化內涵。另外,學生也前往優人神鼓的山上劇場進行兩天一夜的身體探源體驗,學習擊鼓、放鬆身體並與之共處。在擊鼓課程裡,學生不僅學習向內梳理自身,也理解如何與他人共鳴;而在體驗神聖律動時,學生則領悟如何放下對完美的執念,允許錯誤存在,並在過程中發現不斷重新開始的自己。

「我沒有獲得驚天動地的啟發,但我記得那一段路的風、熱跟喘息,還有某一刻身體與心終於同步的寧靜。」劉若瑀分享一位學生的反饋,而他認為這些體驗都將深刻而永恆地留下。

劉若瑀表示,ESG永續的價值以及文化保存目標,皆能透過山林的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藝術的探索和內在的安定力量加以體現。

從保育行動到文化合作:台電深化ESG實踐
台灣電力公司作為國內重要供電來源,在追求「電網韌性」的同時,亦努力實踐ESG理念,包括興達電廠實現飛鳥和濕地共存、大甲溪電廠水系生態廊道讓魚類能夠回到上游繁衍,以及在台西風場設置蝙蝠棲地等。除重視生態保育之外,台電也關注社會溝通和社會教育,電幻1號所便是以沉浸式體驗帶領民眾認識電力相關的科普知識。

在實踐社會責任方面,台電致力於與藝術結合。2019年,台電與國際照明大師周鍊,合作點亮新北市水湳洞的十三層遺址;今年,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巡迴特展也在新北瑞芳的台電金水基地展出。而在「里山川」計畫中,台電則連年參與「持燈觀心X千階共行」活動,其中的心燈更是以台電的廢棄材料再利用製成,「我們和藝術、文化合作,希望台電的一些場域可以讓社會更好。」台電公眾服務處長袁梅玲說道。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