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魏明光國際新聞講座」華郵前總編輯:AI新聞引用須付費給媒體
【校訓記者楊凱傑報導】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魏明光卓越發展基金」於11月14日在政大公企中心舉辦《第一屆魏明光國際新聞講座》,集結國內外頂尖媒體領袖與學者,共同探討在數位轉型、平台競爭與AI浪潮衝擊下,新聞產業的挑戰與未來方向。
本次講座特別邀請《華盛頓郵報》前總編輯 Marcus Brauchli 擔任主講嘉賓,深入剖析AI時代下媒體商業模式的變遷與國際創投資金的新趨勢。他指出,人工智慧正深刻影響新聞產業的運作,雖能提升內容生產效率,卻同時帶來假資訊、內容抄襲等問題。他預言,未來AI在引用新聞內容時,可能需「向媒體付費」,以維護新聞產業的價值鏈與專業勞動。
多位臺灣資深媒體人也分享對AI世代新聞工作的觀察與應對策略。《報導者》營運長 李雪莉 表示,AI雖能生成文字,但無法取代記者的現場經驗與人性洞察力。「真正的價值在於記者願意親臨現場、建立信任、跨界合作與堅守核心價值,這些是AI無法模仿的能力。」《TVBS》網路新聞中心副總編輯 陳郁仁 也指出,若僅依賴AI生成內容,新聞將趨於同質化。「未來的新聞人才必須培養多元能力,不只會寫報導,更要懂得運用AI工具、製作Podcast、互動圖表與短影音,才能在分眾媒介中維持競爭力。」
《關鍵評論網》技術長 李致緯 補充,人類記者的價值在於能提出獨到觀點與多層次分析,這是AI難以取代的核心優勢。《天下雜誌》總編輯 陳一姍 則強調媒體需更了解目標受眾,並透過議題操作與多元策略建立影響力;《聯合報》內容長 范凌嘉 則呼籲媒體應跳脫社群演算法的限制,轉而打造「議題生態圈」,重新凝聚具共同價值與需求的讀者群體,讓讀者「主動找到媒體」。
整場論壇從AI應用、人機協作、新聞人才培育到受眾經營,皆提出深具前瞻性的觀察與實踐方向。討論中,多位講者共同認為:「AI能打敗效率,但打不過人性的溫度。」真正能讓媒體立足未來的,不是科技,而是記者的現場經驗、專業判斷與信任網絡。
在活動尾聲,政大校長 李蔡彥 代表學校與基金會致詞,感謝與會嘉賓的精闢見解。他指出,「魏明光國際新聞講座」的設立,承載著推動新聞專業與公共服務的使命,希望透過國內外媒體人的對話與交流,重申查證、求真與社會責任的重要價值。他呼籲「魏明光新聞獎」現正徵件中,截止日期至12月15日,期望持續鼓勵新聞工作者以專業與創新為社會帶來更多啟發。基金會期望透過獎項,向在浪潮中仍堅守真相的媒體人致敬,也鼓勵更多年輕記者投入公共議題,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