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TOD與永續韌性,臺日產官學專家共探都市再生新路徑
【地政系訊】
隨著全球永續發展與淨零轉型的趨勢,以及國內都市結構的老化挑戰,都市更新已成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議題。由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與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共同主辦的「2025智慧都市再生系列論壇」,於2025年10月17日在國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盛大舉行,上下午場次均吸引超過150位產官學研界人士參與,顯見各界對此議題的高度重視。
本論壇匯集臺日產、官、學界頂尖專家,從政策、實務與創新技術等多元視角,為臺灣未來的都市發展尋求前瞻性的創新解方。論壇並由華南金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日健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元邑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天易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中華民國都市更新整合學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暨其不動產研究中心、國土政策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協辦。
人老屋老雙重挑戰,都市再生刻不容緩
臺灣即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然面臨「人老屋老」的雙重挑戰。全國有超過半數房屋屋齡逾30年,尤其臺北市老屋佔比更高達七成,許多建築耐震能力堪憂。中華民國都市計畫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屈恩璽理事長指出,都市更新的腳步遠遠追不上房屋老化的速度,加速推動都市再生已是極具急迫性的社會議題。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副署長徐燕興於演講中回顧臺灣都市更新的發展歷程,並強調在氣候變遷與社會轉型的挑戰下,未來的都市更新必須整合國土規劃、提升防災韌性,並導入ESG(環境、社會、治理)的永續發展思維。
雙北領航:AI賦能與TOD策略,打造智慧韌性城市
本次論壇的一大亮點,是探討如何運用創新科技與策略,克服傳統都更的困境。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主任秘書謝明同分享了「AI x ESG」雙軸轉型的都市再生策略。他說明臺北市如何導入數位科技與建築資訊模型(BIM),進行建築全生命週期的減碳管理,並結合AIoT智慧物聯網,邁向「淨零智慧城市」的目標。
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副處長李擇仁則聚焦於「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OD)」策略。他闡述新北市如何透過多元政策工具引導捷運場站周邊開發,整合社福設施、托老托幼與共享運具,目標是打造便捷、友善、永續的「15分鐘捷運生活圈」。
創新數據與日本經驗:從人流分析到公民合作
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蕭耕偉郎以東京「下北線路街」為例,分享如何運用人流大數據科學化評估都市再生計畫。他提出的「訪問頻次(SC)」與「平均停留時間(ST)」兩項指標,能有效衡量更新計畫對人流的吸引力與空間舒適度,為未來規劃提供客觀依據。
論壇亦邀請多位日本業界專家分享成功經驗。株式會社日建設計的執行董事木村由布子,以「公民合作都市更新—澀谷大改造」為題,深入解析這個「百年一度」的更新計畫。她強調,透過成立跨部門平臺,建立在地商家與居民的長期夥伴關係,並藉由工作坊將市民創意融入都市計畫,是澀谷成功蛻變的關鍵。
株式會社日本設計的副部長越川裕康,則以「虎之門周邊的TOD推動實踐」為題,分享東京如何藉由「虎之門之丘站」的新建工程翻轉區域樣貌。他介紹如何透過「站城一體」的開發模式,將車站、廣場、商業設施與綠色步道垂直整合,創造立體且對行人友善的都市核心,展現TOD驅動地區再生的強大引擎。
「專業推手」是成功關鍵,消弭不信任、加速整合
都市更新過程複雜,涉及多元利益關係人,常因資訊不對稱與不信任感而延宕。中華民國都市更新整合學會秘書長李姿齡指出,成功的都市更新計畫,亟需一個公正客觀的「專業推手」或「整合人」角色。此一中介者能協助地主與實施者消弭資訊落差、建立溝通管道與信任基礎,並提供專業評估方案,是加速計畫啟動與凝聚共識的核心動力。
論壇在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系主任白仁德主持的「未來城市的挑戰與前瞻」綜合座談中達到高峰,除了所有講者外,更邀請到基隆市政府秘書長方定安與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于俊明等貴賓,分別從地方治理與產業實務角度提供深刻洞見,共同為與會的百餘位產官學研代表及關心都市發展的民眾,帶來一場兼具廣度與深度的知識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