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EMI 在臺灣的意義」——推動雙語教育應兼顧教師支持與在地實踐

日期 : 2025-10-27 單位 : 英語教學資源中心

【英語教學資源中心】

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資源中心於10月13日舉辦「EMI 在臺灣高等教育中的意義」(What Does EMI Mean for Taiwan?)講座,特邀 2025–2026 年美國在臺英語教學研究員(English Language Fellow)Jye Smallwood 博士候選人蒞校演講。Smallwood 以其多年在多國從事教師專業培訓與英語教學的經驗,與政大教師及教學助理分享對 EMI(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教育的觀察與省思,並探討臺灣在推動雙語政策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會。

Smallwood 以國際視野開場,闡述 EMI 的核心概念與發展脈絡。他指出EMI 並非單純的「英語教學課」,而是一種以英語為授課語言、教授專業內容的教學模式,其重點在於知識的傳遞與思辨能力的養成,而非語言學習本身。從 1999 年歐洲《波隆那宣言》以來,隨著全球化與學生跨國流動的趨勢,EMI 已成為世界各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手段。Smallwood 強調臺灣近年推動的「2030 雙語國家」政策正是這股全球潮流的一環,但在實際執行上仍需回歸教學現場,思考教師與學生的真實需求。

講座中Smallwood 進一步說明 EMI 與 CLIL(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的差異。他指出CLIL 同時重視內容與語言能力的培養,而 EMI 則以學科內容為核心,不刻意進行語言教學。若教師誤將 EMI 理解為「全英授課」或「英語強化課程」,可能造成教學焦慮與學生理解落差。他提醒教師應意識到語言在課堂中的中介角色,適度提供語言支持,幫助學生在理解學科內容的同時,也能逐步提升英語運用能力。

Smallwood 亦從語言政策理論的角度,分析 EMI 在不同層級的推動現況。他指出在宏觀層面,政府多以國際化與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但政策目標往往過於抽象,缺乏具體的評估與品質保證機制;在中觀層面,各大學為回應政策壓力積極開設 EMI 課程,但師資培訓與課程品質差異明顯;而在微觀層面,教師則常面臨語言能力焦慮、教材在地化困難及教學策略不足等挑戰。Smallwood 認為臺灣 EMI 政策的推動多屬自上而下(top-down)模式,若能納入教師與學生的實際經驗與回饋,採取更多自下而上的策略,將有助於提升課程品質與學習成效。

針對 EMI 在臺灣的實施現況,Smallwood 指出目前教師與行政單位在 EMI 的定義與目標上仍有不同理解,因此在課程執行上呈現多元樣貌。部分系所雖已開設 EMI 課程,但教師在課程設計與語言運用策略方面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Smallwood 認為許多教師在英語授課過程中展現高度投入與專業精神,同時也希望獲得更多系統化的教學指引與支持,以提升課堂互動與學生參與度。他表示隨著各校逐步累積經驗並持續分享良好做法,EMI 教學的品質與成效將能更趨成熟。

講者同時指出EMI 不僅是一種語言的轉換,更象徵學習模式與教育文化的轉型。教師需理解學生在外語環境中學習的心理歷程,降低其焦慮感並營造安全的學習氛圍,才能讓學生在理解與表達上更加自信。此外臺灣學生往往低估自身的英語能力,但若能獲得適當的語言與心理支持,其英語與學科表現皆能同步提升。Smallwood在結尾強調,EMI 為臺灣高等教育帶來了重要的國際化契機,也促使教師重新思考教與學的本質。唯有透過明確的政策指導、具體的語言支援以及完善的教師專業成長機制,EMI 才能在臺灣教育體系中穩健推展。他鼓勵教師持續關注 EMI 的研究與在地實踐,從課堂出發,讓學生在理解力、自信心與國際競爭力上共同成長。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