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所碩士生任校園大使赴馬紹爾群島 實地見習臺灣援外現場
【國家發展研究所訊】
本校國家發展研究所(國發所)與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長年在學術課程、研究交流與實習培育上密切合作,今年度社會科學學院「校園大使海外見習計畫」於 2025 年 8 月下旬啟程,由國發所教授兼社會科學學院國際事務副院長劉曉鵬帶領,參與學生包括國發所碩士生劉又名,以及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IMAS)學生Catherine Tadlock,實地走訪太平洋友邦馬紹爾群島,延續去年派遣至史瓦帝尼的成果,親身體驗臺灣援外工作的第一線。
在馬紹爾群島,國合會長期推動豬隻品種改良與飼養技術。兩位同學透過餵食、稱重、母豬授精、驗孕與助產等操作,親身感受農業技術如何協助改善當地農民生計,並實地走訪農戶家庭,深入瞭解技術移轉對地方農業發展的影響。
除畜牧技術外,國合會亦積極推廣蔬菜種植,運用豬糞堆肥降低成本,並結合學校午餐計畫,改善兒童營養狀況。透過參與相關工作,兩位同學體會到飲食教育如何連結社區健康,並進一步促進社會福祉。
除技術團見習,兩位同學亦特別拜訪中華民國駐馬紹爾群島大使館,受到駐國公使劉漢清的接見。劉公使不僅熱烈歡迎,也勉勵學生把握這難得機會,深入理解臺灣在國際舞臺上的努力與付出。
短短七天的見習行程雖然緊湊,卻帶來多元而深刻的收穫。透過與外交人員、技術團專家及當地居民的互動,學生不僅拓展了專業能力,也深刻理解到國際合作並非單一任務,而是涵蓋經濟、教育、環境與社會等多重面向的綜合工程。
國發所碩士生劉又名表示,先前雖透過國發所開設的「發展援助專題」課程,研讀foreign aid 的理論與批判,但真正走入援外現場,看見外交人員的辛勤付出與技術團在日常生活中與當地人建立連結,才深刻體認到援助並非抽象概念,而是由一個團隊在島嶼上與居民共同生活、解決問題,嘗試找到共存互助的道路。
劉曉鵬副院長則強調,國際合作是臺灣外交的重要支柱,議題橫跨經濟、教育、環境與社會,幾乎涵蓋所有社會科學研究面向。透過校園大使計畫,學生不僅能直接見證臺灣的外交實踐,還能將經驗帶回校園,轉化為推廣與教學素材,啟發更多同儕關注全球議題。
國發所自 2019 年起與國合會簽署「合作交流協議書」,並於 2021 年再度簽署「夥伴機構人才培育專案」協議,為師生搭建實務訓練與國際合作的橋梁。連續兩年透過社科院的校園大使海外見習計畫,學生能在國合會安排下赴海外實習,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具體經驗,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專業能力的新世代人才。未來,雙方將持續攜手合作,培育更多具備國際視野與行動力的青年學者,為臺灣的國際合作注入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