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書的聲音表演 真人、AI配音之競與合
日期 :
2024-12-02
單位 :
圖書館
【圖書館訊】
生成式AI配音的發展一日千里,促成臺灣口音的AI中文配音模型訓練益發蓬勃,對以真人配音錄製有聲書的產業會產生什麼影響呢?達賢圖書館11月27日邀請尚儀有聲製播中心創辦人楊恩霖,以及網際智慧公司總經理晁旭光,展開真人配音與AI配音的對話。
晁旭光先介紹近期開發的「VoAI絕好聲創」平臺,其中已訓練出多款不同性別、身分、年齡的臺灣口音AI聲優,包含年長的臺灣國語口音。只要輸入筆記、新聞、論文等內容,選擇預設的AI聲優,便能生成語音,甚至轉化為Podcast文稿及對話,操作介面清楚簡潔,很容易上手。目前VoAI絕好聲創已經營「創聲聽好書」Podcast頻道,雖然仔細聆聽仍可能辨識並非真人聲音,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訓練數據的成長,真假難辨的時間或許並不遠。
除了VoAI絕好聲創平臺之外,晁旭光還介紹支援100種語言、600位AI配音員的「AI配音工具」,可應用於課程配音、學習與測驗配音、影片配音、遊戲配音、公眾廣播等,有聲書配音方面已有阿Q正傳、狂人日記、西遊記等產品;此外,亦可訂製企業AI形象聲音,塑造AI客服、AI主播、AI主持人、AI網紅等,應用於傳播媒體或影音平臺。「Voice API」則提供第三方應用軟體APP與AI語音串接,可24小時自動生成新聞訪談、Podcast頻道、網路廣播、時事評論等聲音資料。
楊恩霖以多年製作有聲書的經驗,與數十位配音員與出版社合作,每年出版超過100本有聲書。有聲書的錄製仰賴專業的真人配音員,不僅需熟稔和理解書籍的內容,還需透過豐富的聲音表演經驗,以正確詮釋出作者設定的情節脈絡和角色語氣,這些是AI配音員目前仍無法企及的。楊恩霖舉出AI配音的優勢,如費用較低廉;新媒體時代網紅大量需求;許多不講究音質但可傳達訊息的語音需求;未來看影片的可能不是人等觀點。
楊恩霖分享了一個特殊例子,因聽眾提問關於往生者聲音存留。民國111年9月楊恩霖曾邀請八座廣播金鐘獎得主袁光麟老師,來達賢圖書館舉辦配音職人講座,在持續幾年下來,製播有聲書的過程中,兩人建立了密切的夥伴關係。最初在徵得其家人的同意後,楊恩霖使用袁光麟錄製的有聲書,訓練其AI聲音模型,希望透過這實驗性的應用,能在後續的作品中,原音重現袁老師的聲音表情,留給至親好友和工作夥伴一個念想。然此作法仍需以足夠的聲音素材,並尊重家人的倫理為前提才能實現。
楊恩霖認為真人配音與AI配音協作是正向的發展,專業配音員不會因為AI配音失業,繼續展現真人特質的聲音錄製有聲書,AI則可支援多元產業與媒體的需求,快速精準的配音。他在結語中提到類比與數位的距離仍然遙遠;著作權議題尚待討論釐清;藝術與演算法的交互矛盾與價值等三項議題,並認為現階段採取協作模式,希望在兩種方式競合的過程中,激盪出更多火花,相得益彰。
生成式AI配音的發展一日千里,促成臺灣口音的AI中文配音模型訓練益發蓬勃,對以真人配音錄製有聲書的產業會產生什麼影響呢?達賢圖書館11月27日邀請尚儀有聲製播中心創辦人楊恩霖,以及網際智慧公司總經理晁旭光,展開真人配音與AI配音的對話。
晁旭光先介紹近期開發的「VoAI絕好聲創」平臺,其中已訓練出多款不同性別、身分、年齡的臺灣口音AI聲優,包含年長的臺灣國語口音。只要輸入筆記、新聞、論文等內容,選擇預設的AI聲優,便能生成語音,甚至轉化為Podcast文稿及對話,操作介面清楚簡潔,很容易上手。目前VoAI絕好聲創已經營「創聲聽好書」Podcast頻道,雖然仔細聆聽仍可能辨識並非真人聲音,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訓練數據的成長,真假難辨的時間或許並不遠。
除了VoAI絕好聲創平臺之外,晁旭光還介紹支援100種語言、600位AI配音員的「AI配音工具」,可應用於課程配音、學習與測驗配音、影片配音、遊戲配音、公眾廣播等,有聲書配音方面已有阿Q正傳、狂人日記、西遊記等產品;此外,亦可訂製企業AI形象聲音,塑造AI客服、AI主播、AI主持人、AI網紅等,應用於傳播媒體或影音平臺。「Voice API」則提供第三方應用軟體APP與AI語音串接,可24小時自動生成新聞訪談、Podcast頻道、網路廣播、時事評論等聲音資料。
楊恩霖以多年製作有聲書的經驗,與數十位配音員與出版社合作,每年出版超過100本有聲書。有聲書的錄製仰賴專業的真人配音員,不僅需熟稔和理解書籍的內容,還需透過豐富的聲音表演經驗,以正確詮釋出作者設定的情節脈絡和角色語氣,這些是AI配音員目前仍無法企及的。楊恩霖舉出AI配音的優勢,如費用較低廉;新媒體時代網紅大量需求;許多不講究音質但可傳達訊息的語音需求;未來看影片的可能不是人等觀點。
楊恩霖分享了一個特殊例子,因聽眾提問關於往生者聲音存留。民國111年9月楊恩霖曾邀請八座廣播金鐘獎得主袁光麟老師,來達賢圖書館舉辦配音職人講座,在持續幾年下來,製播有聲書的過程中,兩人建立了密切的夥伴關係。最初在徵得其家人的同意後,楊恩霖使用袁光麟錄製的有聲書,訓練其AI聲音模型,希望透過這實驗性的應用,能在後續的作品中,原音重現袁老師的聲音表情,留給至親好友和工作夥伴一個念想。然此作法仍需以足夠的聲音素材,並尊重家人的倫理為前提才能實現。
楊恩霖認為真人配音與AI配音協作是正向的發展,專業配音員不會因為AI配音失業,繼續展現真人特質的聲音錄製有聲書,AI則可支援多元產業與媒體的需求,快速精準的配音。他在結語中提到類比與數位的距離仍然遙遠;著作權議題尚待討論釐清;藝術與演算法的交互矛盾與價值等三項議題,並認為現階段採取協作模式,希望在兩種方式競合的過程中,激盪出更多火花,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