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交換生海外混宿經驗談 從性別友善宿舍培養與人相處的能力

日期 : 2024-02-05 單位 : 秘書處

【國合處訊】

對大多數臺灣民眾而言,性別友善宿舍仍是陌生概念,但在不少歐美國家,男女混宿已是大學校園的基本配備。在海外行之有年的混宿制度,能否成為臺灣性別友善住宿環境的明燈?兩名前往歐洲交換的政治大學同學從他們真實、趣味的混宿經驗,為臺灣未來的性別友善住宿發展帶來見解。

 

當混宿成為日常

目前就讀政大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位學程的高筱淇,這學期前往荷蘭萊頓大學交換。她分享萊頓大學的宿舍房型分為單人房和雙人房,自己因為預算考量,又希望有人作伴,所以選擇入住雙人房。有趣的是,校方對雙人房宿舍性別的唯一限制,是規定入住的同學必需為相同生理性別;不過在房間安排上,男性雙人房和女性雙人房可以比鄰而居,各間住戶也會共享廚房、洗衣間等公共空間。 

高筱淇以自己的宿舍為例,該宿舍共兩層樓,每層約二十間雙人房,她在申請時唯一能確知的資訊是她的室友必然是生理女性,但她無法得知隔壁房住的是兩位男生或兩位女生。在實際遷入後,發現同樓層住客果真有同性也有異性,增添與不同性別相處的機會。 

另一位政大學生李晁安,則是利用大四整學年赴冰島大學交換。他表示,冰島大學的宿舍皆是單人房,且校方完全不會審查入住學生的性別,所以有很高的機率與異性同學成為鄰居。因為李晁安入住的宿舍租金較為低廉,廚房、浴室、廁所等設備都在公共空間,需要與整層樓的住戶共用,這讓男女同學間的互動,成為再平凡不過的日常。

 

自在的性別互動

李晁安很滿意他在冰島的住宿經驗,尤其是與同層住戶的相聚點滴。由於所住樓層的廚房空間寬敞,住戶們最喜歡相約到飯廳打牌、喝酒與聊天,「不論性別我們都蠻常互動的。」李晁安回憶道,「我現在還是有跟冰島的宿舍朋友聯絡。」即使晁安返國已兩年有餘,這樣的好情誼仍延續至今。 

還在交換途中的高筱淇,同樣享受宿舍的派對時光,她分享住在雙人房時遇到室友帶朋友回房間同樂的情形。這時只要室友彼此事先約定好,就可以邀請異性朋友登門拜訪,她自己也時常到不同朋友的房間作客。

談到混宿期間的趣事,高筱淇和李晁安不約而同指出住戶會「穿著睡衣出房門」。高筱淇坦言,一開始看到異性同學穿著內衣褲遊蕩需要時間適應,但她轉念一想,「可以穿睡衣,然後頭髮超亂走去洗衣服也很讚。」而李晁安從一開始就習慣穿著睡衣在公共空間活動,在宿舍遭遇其他女性住戶時,「我沒有辦法幫女住客代言,可是就我的觀察,她們也會穿睡衣走來走去。」反映了在歐洲交換的男女同學,普遍都對性別友善的住宿空間感到自在。

 

怎麼看待化南新村?

聊回政大化南新村引發的社會討論,兩位同學贊同校方「不分性別」、「組隊入住」的方針,高筱淇設想,假使自己有住宿需求的話會選擇申請,「如果與認識的人一起報名,不管男生或女生都會比較放心。」 

李晁安同樣認為,「願意組隊的人彼此都有默契或是互相認識,比較不會有隔閡。」但他補充,「困擾我的是雙人房。我覺得不管是跟哪一個性別住,雙人房就是麻煩。」 

談到雙人房,高筱淇分享,「本來要適應有另外一個人住就有點困難。」她以現居雙人房的經驗說明,即便她與室友都是女性,但文化仍有差異,要溝通的部分很多。高筱淇認為入住化南新村的同學們無論性別相同還是相異,一定會找到生活習慣不同之處,所以仍要學習適應群體生活,「該磨合的還是要磨合。」 

團體住宿的核心,在於從日常瑣事中練習人際互動,這是不分性別都要學習的課題。兩位同學期許入住化南新村的同學善加把握性別友善的住宿環境,從中培養與人相處的能力,方能享有一段美好的宿舍生活。(撰文:郭凡傑)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