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通識教學分享 談經典閱讀與思考之重力訓練

日期 : 2024-01-10 單位 : 教務處
【教務處訊】
通識教育中心於2023年12月27日中午舉辦通識教學分享會,邀請榮獲110學年度通識教學優良教師的英文系副教授林質心,以「經典文本的閱讀與思考的重力訓練──以西方文學經典與人文思維課程為例」為題,分享核心通識課程的教學經驗,並由通識中心主任馬藹萱擔任主持人。

以「重力訓練」為題,林質心解釋閱讀與思考如同重訓,無法複製或快速獲得成效,重點是透過實踐增長肌肉,意即經由閱讀經典與深度思考,方能紮實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並強化學生思辨能力。她認為和聰明洞達的人互動才能進步,故課程理念是透過閱讀文學經典,讓學生思考內容,與其對話,培養個人對於自己與世界的看法與價值觀。以文學經典為對象,一方面其歷經時間淘選,仍流傳至今;另一方面,文學為不同領域的綜合體,有助於不同學科的學生們進行跨領域討論。

以「西方文學經典與人文思維」通識課程為例,課程設計參照其他國家的閱讀文本與授課方針,同時考量臺灣教育環境,調整教學內容與課堂要求,故安排每週閱讀中譯文本、課前作業、討論課,並搭配報告與段考,聚焦西方古今對於人文議題(如人的價值、善惡準則、社會性、超自然等)的探討,鼓勵學生反思當代社會議題或個人處境。不同領域背景的同學可藉此機會,觀察文本作者的論點、推論過程,並透過共同文本與同儕交流意見,刺激思考多元層面,達成重新檢視個人與社會間關係以及自身定位等課程目標。

然而,訓練思考的難關重重。林質心表示授課教師的角色,需協助補充文本時空背景、文化思想差異,討論時則需辨析不同議題、留意推論間的邏輯關聯是否合理,其重要程度如實驗之於科學,引證論述之於人文學科。另一重點是,教師或教學助理的職責不包含提供答案。沒有簡單、統一的答案並不是沒有答案,面對學生們的討論,以問題回應,協助學生的抽象思考逐漸細膩化,理解作者並提出個人見解。這段過程像運動一般,成果來得緩慢,不過當提出的想法不再簡單,便是思考能力增長的痕跡。

本場分享會座無虛席,來賓們聽得入迷。主持人馬藹萱提問,同學來自不同背景,如何帶領同學思考?林質心回應,思考訓練不同,所以會先從簡單的事情引導討論,如觀察事實;事實代表什麼,即詮釋的開始,因此會請學生提供特定的文本例證進行討論及分析。透過通識教育,期許學生們在跨領域的學習中,不是為應付考試而閱讀思考,而是留下跟自己人生有關、觸及人生深處的體悟。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