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健康傳播 解讀亞裔仇恨與疫苗影響




日期 :
2023-12-07
單位 :
國傳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位學程訊】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位學程於11月23日在「傳播理論」課程舉辦一場客座演講。本必修課程的主講者教授施琮仁,特別邀請來自北亞利桑那大學(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博士蔡君宜進行主題為「在數位時代運用健康傳播促進幸福」(Leverage Health Communication for Well-being in the Digital Age)的演講。這場講座深入探討新冠疫情期間針對亞裔的種族仇恨,以及不同族裔群體在多元資訊來源影響之下的疫苗接種決策。
蔡君宜的研究興趣涵蓋風險傳播、健康傳播、媒體效果、數位媒體分析。她首先分享一些關於自己的有趣事實,也開宗明義地解釋研究方向──傳播在塑造態度和行為方面的作用,同時為健康傳播提供基本概念。隨後她鼓勵與會者分享疫苗接種經驗,與說服家人接種疫苗所面臨的挑戰。在此一互動環節中,可見多樣化的觀點來自與會者的多元化背景,亦點出疫苗相關議題在健康傳播領域的深遠重要性。
本次演講的精彩之處,莫過於蔡君宜分享三項過往研究。第一個項目包含新聞消費、種族態度和社交媒體應對等關鍵字。此項研究欲探討在新冠疫情時期,政治污名化對社會的影響;尤其是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 Trump)在Twitter(現名為「X平台」)上公開將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第二項研究關注少數族裔群體中的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因素。研究結果顯示,拉丁裔族群與其他種族群體相比,更有可能將鄰居視為獲取疫苗資訊的可信來源。這份結果表明社會環境是塑造個體對疫苗產生猶豫態度的重要因素。有鑒於此,推動公共衛生應當考量不同社區環境之下的多元社會背景。第三項研究剖析美國醫院在Twitter上的健康宣傳貼文。她運用問卷調查法和數位媒體分析來評估醫院在推動健康議題的效果。在分享中她始終保持著燦爛的笑容,毫無保留地展現對學術研究堅定不移的熱情。
「傳播是推動人群健康和幸福的關鍵。」蔡君宜在演講的尾聲總結道,試圖傳輸「傳播學最終是探究人類經驗」的訊息。接下來的「問與答」環節中,其中一位學生提問:「作為當前傳播學門的研究生,這個領域的價值體現於何處?」施琮仁表示,此項問題相當具有思考價值,並進一步說明這是一個「值得提出,但不一定需要從教授處得到明確答案」的問題。此番言論申明了這門課程旨在思考和互動,教授的角色不僅授予答案,更多時候是扮演啟發各種思想和可能性的角色。
透過媒體效果的視角,施琮仁希望傳播理論課程使學生了解基礎理論,並同時知曉大眾傳播媒體、數位媒體和以使用者為中心之平臺的角色。希冀透過蔡君宜的精彩演講,學生們能夠完善研究技能,並且根據邏輯基礎和經驗證據,培養對比和評估媒體理論的能力。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位學程於11月23日在「傳播理論」課程舉辦一場客座演講。本必修課程的主講者教授施琮仁,特別邀請來自北亞利桑那大學(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博士蔡君宜進行主題為「在數位時代運用健康傳播促進幸福」(Leverage Health Communication for Well-being in the Digital Age)的演講。這場講座深入探討新冠疫情期間針對亞裔的種族仇恨,以及不同族裔群體在多元資訊來源影響之下的疫苗接種決策。
蔡君宜的研究興趣涵蓋風險傳播、健康傳播、媒體效果、數位媒體分析。她首先分享一些關於自己的有趣事實,也開宗明義地解釋研究方向──傳播在塑造態度和行為方面的作用,同時為健康傳播提供基本概念。隨後她鼓勵與會者分享疫苗接種經驗,與說服家人接種疫苗所面臨的挑戰。在此一互動環節中,可見多樣化的觀點來自與會者的多元化背景,亦點出疫苗相關議題在健康傳播領域的深遠重要性。
本次演講的精彩之處,莫過於蔡君宜分享三項過往研究。第一個項目包含新聞消費、種族態度和社交媒體應對等關鍵字。此項研究欲探討在新冠疫情時期,政治污名化對社會的影響;尤其是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 Trump)在Twitter(現名為「X平台」)上公開將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第二項研究關注少數族裔群體中的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因素。研究結果顯示,拉丁裔族群與其他種族群體相比,更有可能將鄰居視為獲取疫苗資訊的可信來源。這份結果表明社會環境是塑造個體對疫苗產生猶豫態度的重要因素。有鑒於此,推動公共衛生應當考量不同社區環境之下的多元社會背景。第三項研究剖析美國醫院在Twitter上的健康宣傳貼文。她運用問卷調查法和數位媒體分析來評估醫院在推動健康議題的效果。在分享中她始終保持著燦爛的笑容,毫無保留地展現對學術研究堅定不移的熱情。
「傳播是推動人群健康和幸福的關鍵。」蔡君宜在演講的尾聲總結道,試圖傳輸「傳播學最終是探究人類經驗」的訊息。接下來的「問與答」環節中,其中一位學生提問:「作為當前傳播學門的研究生,這個領域的價值體現於何處?」施琮仁表示,此項問題相當具有思考價值,並進一步說明這是一個「值得提出,但不一定需要從教授處得到明確答案」的問題。此番言論申明了這門課程旨在思考和互動,教授的角色不僅授予答案,更多時候是扮演啟發各種思想和可能性的角色。
透過媒體效果的視角,施琮仁希望傳播理論課程使學生了解基礎理論,並同時知曉大眾傳播媒體、數位媒體和以使用者為中心之平臺的角色。希冀透過蔡君宜的精彩演講,學生們能夠完善研究技能,並且根據邏輯基礎和經驗證據,培養對比和評估媒體理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