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壯遊指南 探索貓空與茶的過去、現在、未來

日期 : 2022-11-23 單位 : 文學院

【文學院訊】

政大USR計畫與貓空青農合作,結合遊程、地方文化連繫與傳統儀式,讓同學可以體驗這項特有的封茶儀式,藉此與在地產生連結,期待開封品味經過時間熟成的茶與願時,感受自己的蛻變。帶著在政大的所學,踏著自信踏實的步伐,勇敢前行!「壯遊.指南計畫」與文學院共同參與這項有趣又有意義的活動,11月18日下午十餘位同學整裝前往貓空金盆茶園,當天涼風徐徐,甚是沁人,一行人體驗採茶、挑茶梗,尋訪「壺穴吊橋」,探索「貓空」地名的由來,深入了解種茶、製茶、品茶,乃至於茶業推廣的傳統與未來。

入穴窮林見貓空 「鐵汗揉情」憂茶心
「可以喝喔,我加了冰塊,不會太燙。」張元溥靦腆地笑了,指著埕前桌上的大鐵桶,招呼我們喝茶。鐵觀音琥珀茶色,伴隨淡淡清香,在午後暖陽裡,更顯金黃。難得晴朗的冬日貓空,山路公車也感染雀躍心情,疾馳而上,於是我們早半小時多到達目的地——金盆茶園。
等待的空檔,免不了八卦怡情。「所以妳是怎麼認識那位『鐵汗揉情』?」大家圍著學姊胡惠玲,滿臉好奇。鐵汗揉情是張元溥上衣題字,衣背則是「木柵青農」,黝黑膚色與面部堅毅線條,透出茶農古樸氣質。
胡惠玲出身屏東,畢業於政大地政系,在茶亭老闆娘介紹下,與先生相識。「當時租屋在她們家(茶亭)樓上,啊她(老闆娘)說要幫我介紹『古意』的對象。」胡惠玲笑彎的眉眼不時瞄向張元溥,神色幸福。「你們不要學我啦,我們認識四個月就結婚了,不知道啊,那時候就很想結婚。」
小天空步道對面,就是金盆茶園主建築,「特等獎」的牌匾高掛門頂,見證農人手藝與辛勤。貓空茶園不似中南部相連綿延,而是各家散落,一小落一小落,環繞山勢而成。
繞過土地公廟,拾階而下,半山腰處右轉,就是張元溥的其中一處茶園。木柵以鐵觀音聞名,而為人所熟知的文山包種茶,其實分佈於坪林、石碇。貓空以張為大姓,高姓、鄭姓為輔,百年前張迺妙茶師引進鐵觀音種植,打下基業,今日各家多為其散枝。身為第四代茶農,張元溥竭力涵養種茶功夫,然而採茶技藝的消逝,成為未來發展隱憂。「現在都還是婆婆他們在採(茶),我們沒辦法採那麼快,老一輩也很堅持(親自下田),可是你看階梯這麼陡,還要背那些茶葉,我們也會擔心啊。」胡惠玲搖頭。
張元溥摘下茶葉,向我們展示「一心二葉」——新芽下兩辦新鮮嫩葉,是做好茶的基石,也需要專業人工採茶才能把關。「採茶最好的時間點是下午,水氣影響很大。」才剛收完一批冬茶的張元溥,把希望寄託在冬季賽,得過獎的茶有好身價,與一般茶葉有不小的落差。「哈,我先生很討厭那個。」 看到我們對著白色茶花爭相拍照,胡惠玲小聲地說。「開花,茶葉的養分就沒了,還有這個,都『結子』了,有啦有啦,茶籽還是有人利用,可以榨茶油。」張元溥湊過來,翻出結實纍纍的茶梗,語帶無奈,邊指著後面樹上的白花,果實可以榨苦茶油,一般茶葉是茶油。
置身山林的一方土地,是茶農與天「交關」的所在,剛被翻鬆的地壤,涵養生機,等待下一次的收成。
離開茶園,胡惠玲帶我們深入探索「貓空」的歷史與由來。臺北大縱走的十字路標向右,一小段腳程之後,「壺穴吊橋」映入眼簾。吊橋底下溪水潺潺,溪石在長年侵蝕下,留下一個個小凹洞,像貓足踩踏過的痕跡,臺語「貓坑」由是而來,語言演變之後,轉為今日「貓空」。
「先生說小時候都在這條溪裡玩,如今兒子也吵著要來,但我不敢,危險之外,想到要帶他爬上去就很累。」胡惠玲望著陡直的階梯打趣說道。臺北大縱走第七段連接貓空與政大,吊橋對面的步道可以直通學校,只是叢林交雜,望之卻步。褪去南國燥熱,貓空濕溽氣息滋養新的呼吸,學姊么喝大家折返,帶頭在前的身影逐漸隱沒山林,隱沒在鐵觀音青草香的小徑,新生的根芽吸收茶香泥壤的養分,帶著家鄉與學生時期的記憶,繼續前行。

當傳統製茶與現代咖啡館相遇
在採茶與入穴之後,一行人回到金盆茶園,品嚐了木柵青農製作的鐵觀音茶凍與茶製布丁。鐵觀音茶凍由政大附近的張協興茶行製作,能嚐出回甘尾韻,而茶製布丁以茶香混合焦糖微苦,別有滋味。學姊表示每個青農都有自己的專長,他們茶園專業在種茶、製茶,便專心做好茶,有體驗活動時就和其他有做甜點的青農互相合作,推廣茶葉甜點。
挑茶梗體驗始於每位參與者面前的一捧茶葉,唯一要做的事,便是分開茶葉堆中的梗與葉。費時費眼力,卻是維持茶葉品質的必經流程。張元溥說明,比賽茶會從外觀開始審,若評審見混有茶梗,便直接淘汰,遑論後續品茶競爭。茶梗不僅會增加澀味,也因風味不同而會使茶味變淡。雖然有人專買茶梗泡茶,但梗、葉有價差,區分開來不僅能顧好品質,也能取得更等值的收益。那麼摘取茶葉時,只摘葉片不就更省事?張元溥解釋,唯有留下茶梗,葉片才能「走水」:將不好的水透過「排水管」排除──也才能保留茶香。
接著,張元溥著手泡製仍為「毛茶」的茶葉與茶梗,及已為成品的鐵觀音。所謂毛茶,便是只經過日光萎凋和揉捻的茶──日光萎凋的用意是讓茶葉曝曬並氧化進而發酵,日光萎凋後揉捻讓茶易於保存和運送,但尚未進行最後一步烘焙製程。張元溥持有丙級製茶師和茶葉感官品評中級證照,使用規格化的茶具與流程,舉凡所放茶葉量、所加滾水量、泡製時長,都有嚴格規範。六分鐘後,橙黃透亮的茶湯出爐,但還要再放上六分鐘,才是最順口的溫度。「對人的舌頭來說,65度的茶最適合入口。」張元溥特別提醒。
因隔天將於政大校園舉辦第一屆鐵觀音節,參與者有幸接觸到目前水保局致力研發的新產品「鐵觀音研磨茶包」。將茶葉研磨成粉、製成定量的小包裝,便能以煮咖啡的手法泡茶:先沖洗濾紙、倒入茶粉,然後手沖或機器沖煮,便能輕鬆完成一杯鐵觀音。大多數人即使常喝手搖飲、鋁箔包,然與茶園所販賣的茶品終究是兩回事。對咖啡有興趣的人,可透過咖啡廳取得較精緻的咖啡,然而能細品茶香的茶館相較之下卻不多,因此水保局與茶園便想出這種模仿咖啡便利性的茶包。不僅泡製流程中使用的器具皆對標咖啡廳器具,也為了能在連鎖體系中定量出杯而費了一番功夫,最終製作出能在咖啡廳販售、而口感如身在茶園的產品。
最終的封茶儀式則在茶香中進行。寫下自己的願望,與鐵觀音茶葉放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紀念品。三個小時的行程僅能一窺茶園部分面貌,然而透過學姊夫婦的耐心解說,也對「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落筆、封存,新知浮沉於腦海,而半日的體驗所感與茶香,則被仔細地裝進玻璃罐,留待來日重溫。

 


文學院「壯遊.指南計畫」,請點選此處參閱。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