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創國學院香港流離影展 映現移民社會三段歷史面貌

日期 : 2022-06-22 單位 : 創新國際學院
【創新國際學院訊】
創新國際學院近期舉辦「香港流離系列影展:移民歷史三部曲」,由本院老師歐子綺主持,播放三部有關香港移民的電影,並邀請相關專家與導演參加映後座談。

第一場選定甫開幕的飛地書店,播放1950年上映的《細路祥》(The Kid),與談嘉賓為香港文化觀察作家陳嘉銘。歐子綺表示以該書店作為活動場地的原因,不僅是該地象徵著香港社群在臺灣的凝聚再生,亦旨在透過此舉擴大影展的影響力。映後座談陳嘉銘先講解該片的劇情細節、時代脈絡及後續影響,再開放現場問答。提問與回饋皆相當踴躍,幾位來自香港的觀眾甚至幫忙解答劇中用詞的疑惑。

第二場播放1999年版本的《細路祥》(Little Cheung),擔任與談嘉賓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陳盈棻,分享自身在香港的博士後研究經驗,談及港中大佔領期間的第一手觀察,並提到她於2020年回到香港後,其深刻體悟到的「物是人非感」。倘若對比電影情節與當今局勢,陳盈棻認為有不少異同之處,像政府權威的介入至今仍未改變。

最後一場《金都》(Prince Edward)的映後座談,特別邀請本片導演黃綺琳出席與談。在她的介紹之下,觀眾得知電影裡的諸多情節和場景,多數根源於導演的生活日常──無論是假結婚、金都商場或太子區(即Prince Edward的其中一層含義)。這些名詞對她來說,不僅止於詞彙,更是從小到大的真實記憶;即便如此,黃綺琳談到為了電影製作,仍花費不少時間進行田野調查,如:偽裝成有意假結婚的顧客去試探結婚仲介。

呼應系列講座的內容,可以發現《金都》的中國移民楊樹偉,之所以將香港視為追尋自由路上的中繼站,便是因為它有別於中國城市的獨特性質。而《細路祥》(1950)主角一行人走回老家的最終幕,則反映出當時遷往香港的中國移民,僅把香港看作是暫時的棲身之地,內心始終沒有放棄回到家鄉。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系列影展的參與觀眾背景多元,除了校內師生外,還包括一些他校學生、新聞工作者與定居臺灣的香港移民。先前於飛地書店參與活動的觀眾,甚至來到本校支持後續的兩場影展,可見活動觸及的群眾確實有所擴展。幾場映後座談最常出現的提問,莫過於時過境遷的香港了──「祥仔與阿芬長大後經歷2019年,他們會有什麼樣的行為或轉變?」、「若在當今改寫《金都》,導演您會如何改寫?」從這些疑問能感受到,藉由本次活動,除了讓更多人認識香港移民的不同面貌與故事,更刺激了眾人對香港局勢及未來的討論和想像。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