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PPESA跨領域講座 從理論到實踐 重新認識審議民主

日期 : 2022-03-31 單位 : 社科院
【社會科學學院訊】
對於民主的想像,相信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答案。社科院PPESA人文領袖榮譽學分學程於3月29日邀請臺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吳澤玫與本校公行系副教授傅凱若,從不同學術觀點對話,回答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們為什麼需要審議民主?」活動由PPESA召集人翁燕菁主持,同時吸引到包括公行系教授蘇偉業和50多位遍布大學部與研究所的同學,一同思考審議民主對當代社會的意義。

公共議題常在激烈爭議之下必須做出決定,然而持不同立場的人們,卻常因歧見而衍生嚴重的社會摩擦。吳澤玫因而開始思考,是否能從政治哲學出發,尋求道德層面上更為理想的決策輔助機制,從此便投入審議民主的研究。審議民主之所以能夠成為解決政治歧見的一種方式,關鍵在於能促成對立意見之間實質參與的對話與溝通,在能夠理性說服他人,並給出合理解釋的情形下得出最終的結論。奠基於多數決的「加總民主觀」,可能伴隨理性的無知、民粹主義、多數暴虐等問題;審議民主則提供相應的改善。

吳澤玫接著介紹目前關於審議民主的三個階段發展,從第一代關注於審議原則的訂立、第二代開始重視實作機制的微型公眾模型設計,到第三代轉向系統取向機制。第三代審議系統的重心,在於回歸現實中的民主系統,也就是回歸到現行運作的機制與組織之間,討論包括機構及個人在此之間的互動、連結及分工,以增強審議民主之實際效果與影響力。吳澤玫總結現代社會需要審議民主的原因,在於盡可能縮小歧見並促進相互理解,有助於提高「規範正當性」及「知覺正當性」。

傅凱若的對談,帶領聽眾回到臺灣審議民主的萌芽與茁壯。臺灣審議民主實務多由公民團體及學界發動,在政府單位基於不同理由的配合意願下,開始擴及各項領域的議題,最終在臺灣遍地開花。2014年太陽花學運尤其是審議民主在臺發展的轉捩點,使得政治人物於隨後的九合一選舉,紛紛主張落實開放政府與全民參與。然而審議民主實務上不乏缺陷,例如其決策結果鮮少實際影響政府機關最後決策。在多數機關仍有其政策優先順序,或政治利益取捨的前提下,審議民主的實際效果備受質疑。傅凱若並以參與式預算案例數的興衰為例,呼應吳澤玫對審議民主決策實際影響力的反思,指出如何設計政府與人民間有效溝通的制度,將是審議民主的重要課題。

講座內容非常豐富,從哲學論證到執行層面,從美國經驗到在地實踐,最後也引發不少同學的疑問與好奇,例如審議過程中如何討論處理公民情感?如何說服公權力推行審議民主決策?審議民主如何讓政治冷感族群起身求知參與?如何面對頑強抗拒參與的問題?時間限制下兩位講者仍然提出非常實際的回應,舉出如公投過程中可以借鏡的改善方式,引導大家從「緩解極端對立」的討論繼續延伸思考。吳澤玫雖然笑稱哲學思考有「不落地」的問題,但其實從傅凱若以多樣案例提出的回應可以看出來,哲學有助於人們暫時騰空一下,回頭看看目前的作法與問題。再次踏在地面時,才能更清楚下一步如何為民主的困境找到解方。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