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原住民族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論壇 跨域開展廣闊視野

日期 : 2021-12-20 單位 : 秘書處

【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訊】

本校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主辦的「第四屆原住民族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論壇」於12月10日圓滿落幕。本次論壇在教育部的指導下,結合本校民族學系、法律學系與地政學系,邀集國內研究原住民族土地的專家學者,共同交流、討論。研討會發表內容相當多元,結合民族學、人類學、地政學和法律學等專業領域知識,獲得與會大眾廣大迴響。

       

第一屆原住民族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論壇為總論,揭開了後續論壇呼應社會議題的序幕。第二屆論壇恰逢八八風災十周年,故將主題訂為「莫拉克災後十年看原住民知識、國土規劃與災害管理」,第三屆題目則為「返思原住民保留地」;2021年論壇邁入第四屆,承襲了前三屆的經驗與知識,將主題訂為「原住民族與鄉村地區整體規劃」。

     

本次論壇以「原住民族與鄉村地區整體規劃」為題,分成:生活(公共服務、文化地景與建築管理)、生計(土地經濟、資源利用與產業發展)、生態(生態保育、災害防治與能源永續)等面向的原鄉空間議題進行探討,並邀集部落工作者、學界、政府機關等代表,進行多方溝通與討論,望能促成相互支持的對話體系,以因應跨文化溝通與制度的挑戰,把握機會以實現土地正義與族群正義。

 

專題演講

花蓮縣文化局局長吳勁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與會者分享了原住民族土地利用議題。鄉村地區整體規劃是在國土計畫的整體結構下所設置的特別計畫,實施範圍鎖定在部落土地使用規範與空間規劃,制度更是作為一種工具,使土地上的居民能有效表達自身的需求,達成合理適宜的空間使用。此國土計畫的工具主要以部落共識解決建地不足與特殊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計畫的實施,能有效因應居民土地使用的實際需求,同時配合部落的內規,有效遏止土地外流的問題。因此鄉村地區整體規劃除了有賴當地部落居民內部協商,同時與主管機關的相互理解與積極對話,才能使部落的共識具體實現,得以落實將土地使用權利交還給部落的居民,達成因地制宜、以文化族群為本位的理想。

 

場次一「原鄉生活議題與空間規劃——公共服務、文化地景與建築管理」

目前任職於台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聯盟協會秘書Mo'o Yaisikana(石貿奇)以自身經驗出發,探討照護體系與原住民族文化之間的關係。在人口高齡化下,部落對於年長者照護的需求也隨之增加,照顧資源亦伴隨長照政策的發展,進入到原住民族的生活之中。然而,政策公權力的進入意味著一種異於原住民族文化的認知體系,其中,對於照顧空間的想像更是直接與部落環境現實決裂。故此,正視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將照顧政策與原住民族文化既有的生活知識進行結合,是當今照顧系統所需努力的方向。

 

建築師謝英俊則以邵族最後、也是最為嚴重的土地流失事件——1970年德化社市地重劃為例,說明921地震後邵族安置以及文化復育的部落規劃。謝英俊認為部落文明的可貴之處在於共享與協作,而當今的921震災邵族安置以及文化復育部落只是臨時性的應急措施,並非與族人溝通協商後的成果,因此,了解政策其中原委,重新找回原住民族的聲音,才能讓轉型正義得以伸張。

    

烏來區區長周守信則以水源特定區的使用為例,分享原住民族土地利用的衝突與突破。自水源特定區成立後,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產生了莫大的影響,除了飲用山泉水所造成的腎結石、膽結石等疾病,與溫泉業者搶水的情況更是層出不窮。然而,對立和抗爭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透過理解與協商,將民生需求與產業考綜合評估,方能達到互利共榮的結果。

 

場次二「原鄉生計議題與空間規劃——土地經濟、資源利用與產業發展」

本場次由邵族文化發展協會長老丹俊傑的分享展開,丹俊傑指出,國家應尊重憲法,重視人口少數族群的土地問題。在觀光進入日月潭地區後,邵族族人才發現原來日月潭的所有權並不屬於邵族。然而,土地問題並不是原住民族內部的問題,而是受外來觀光、國家力量等因素影響,交織而生。因此,丹俊傑正在積極籌畫邵族文化園區,作為未來邵族程序傳統永續生存的重要據點,並且強調,邵族族人應該要擁有土地的所有權,並非僅有土地的使用權。

        

灣大學森林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邱祈榮則從木竹產業的發展,分析當今原鄉臨的木竹產業問題。在過去木竹產業興盛的時期,原鄉居民仰賴木竹產業得以溫飽度日,然而隨著木竹產業沒落以及林地法規的限制,原鄉民眾被迫離開部落,至都市尋找工作機會。邱祈榮認為,經濟的運作應該要以「生態系」為核心,減少供應鏈下游企業對上游的利益剝削。故此,土地經濟要以「里山」為核心多元空間去發展;資源利用要以環境友善及利益分享導向;而產業發展以產業生態系推動發展模式。

      

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陳英任則以宜蘭Rgayurng(澳花)部落為例,探討外邊思維下的原鄉生計經濟問題。陳英任以地理上的思維為分享基礎,提出「歷史具有場所維度,地理具有時間維度。」的觀點,並指出真正重要的是如何使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在部落內和解共生,共存共榮。

 

場次三「原鄉生態議題與空間規劃——生態保育、災害防治與能源永續」

katratripulr(知本)部落族人呂宏文以光電案為例,討論部落在大型開發案進駐後,部落內部溝通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卡大地部落作為文化的主體,有其傳統根源與文化脈絡,然而廠商與政府試圖取代傳統,截斷部落文化的連結。呂宏文期望政府與廠商能站在部落的立場進行協商,以尊重部落文化體制的方式進行決議,讓每個政策的決定與規劃都能使部落充分發揮其自主性。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高茹萍以亞比外部落為借鏡,分享部落綠能自主的經驗。透過綠色能源發展部落電廠,不只能解決部落能源問題,亦能成為原鄉青年返鄉的誘因,更能帶動相關觀光產業。與此同時,高茹萍也以達魯瑪克的綠能教堂作為典範,期許每個部落都能達能能源自主的願景。

       

本校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張鎧如專攻災害防治相關政策,鼓勵在地傳統與科學兩種知識體系相互融合,使地方公所成為地方防治救災知識的一環,強化在地社區的災害風險韌性。以從下而上的觀點,提升在地自主防災量能,串連在地傳統知識與普遍性防災知識,建立起兩者間的中介橋樑。

 

結語

論壇最後由原專班主任官大偉為大家作結,本次會議的安排,每個場次都有法律、地政、民族歷史文化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希望能從不同觀點,開展更廣闊的視野,並期待在原住民族土地文化的基礎上,和國家的政策制度對話,本屆的會議的討論內容相當豐富,顯示了本次對話平台的重要性。期待明年再次與各位相見。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