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當「民族學」走進「社區營造」 郭麗津分享自身社造實作經驗

日期 : 2020-12-11 單位 : 民族系

【民族系訊】

民族學系結合民族學課程舉辦系友回娘家系列講座,在12月10日邀請本系畢業系友郭麗津,以個人創業經歷,結合在民族學系的學習經驗,與學生分享如何將系上所學的知識與訓練,運用在地方發展、社區營造及文化觀察工作中。讓學生對個人未來發展的想像更具象化,也透過詳細且豐富的工作內容,並分享過往在系上的學習經驗,帶領大家看見民族學與實務工作的連結。

  

大學老照片  走進時光隧道

「我覺得田野是一個很棒的訓練,讓我們從感官體驗中去記憶,深化自己的印象,二十多年過去了,直到現在我依然能夠記得這些田野經驗,甚至深深影響著我未來的職業生涯。」有別講述民族學相關專業理論的演講內容,郭麗津卸下了講者身分,以過去自己在大學時期王雅萍老師的帶領下,於宜蘭大同鄉進行田野調查的老照片為今日的演講開端,與台下學生串起深厚且強烈共鳴,讓學生在吸取應用知識、講學內容的同時,也能看見過去民族系帶領學生進入田野的訓練方式。

 

社區營造案例──新埔社區地圖、池上老田地區景觀調研到共識營造

從臺北走進臺東,郭麗津娓娓道來自己參與臺東新埔社區營造的案例。她提到參與式設計是目前社區營造工作中非常強調的實作方法之一,唯有人類學、民族學式的眼光與思維模式,才能深入走進地方,看見當地的社區問題、歷史與文化底蘊,如此一來,所有的工作目標才能「接地氣」,真正走進當地居民的心中,與社區產生實質的互動,讓區域內空間和故事都可以被發掘、結合,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自己就是實踐工作中的一份子,使環境的發展得以在所有人追求共好的願景下永續。

2015年金城武的廣告意外造成臺東池上的地景在一夕爆紅,卻也造成過多觀光客趨之若鶩,只為一睹廣告中的美景,導致許多美麗稻田變成服務遊客的「吸金停車場」。對她而言池上的參與過程讓她有機會結合民族系和城鄉所的專業,從池上出發,於在地經營的實踐過程中慢慢耕耘,以尊重地方脈絡的心態陪伴當地一起成長,並以議題凝聚社群,再由社群創造品牌,打造社區共感與獨特性。

  

厚描式觀察 思考模式的學習與應用 

最後郭麗津將團隊舉辦「臺東慢食節」出版刊物贈與本系官大偉老師,並逐一回應學生的提問內容,讓同學更了解社區營造在營運管理、提案執行與公部門溝通對話所需面對的問題,令學生受益良多。此外,講者也期望活動結束後,餘韻還能繼續留存在民族系與台下同學心中,讓同學能夠在未來生活發揮民族學的田野精神,善用實踐社區營造的厚描式觀察法,更有意識地感受、吸收所學,並對未來田野訓練的刺激產生更多想像,使日後學習生活更加精采。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