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藝術、自我探索與文化溯源」課程 人文學科的探索、學習、實踐

日期 : 2024-08-26 單位 : 教務處
【通識教育中心訊】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於113學年開設「藝術、自我探索與文化溯源」人文通識課程,邀請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親自規劃並教授。政大文學院副院長暨歷史學系系主任金仕起指出,該課程突破傳統人文教學框架,不僅內容形式豐富,也反映文學院近年「探索、學習、實踐」的教學主線,有助於培養學生面對當代社會及科技鉅變的能力。他期待以該課程作為一個契機,能讓學生體會人文學科的價值,以及跨領域、跨媒介的實踐能力。

優人神鼓與政治大學素有淵源。自創團以來,優人神鼓便以臨近政大的老泉山作為成員生活及練習的據點。2019年,優人神鼓山上劇場遭逢火患,政大亦提供場地作為優人神鼓的排練空間。時至2024年,雙方的關係進一步拓深,在政大校長李蔡彥、副校長詹志禹以及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文學院等各方聯繫溝通之下,成功邀請劉若瑀開設「藝術、自我探索與文化溯源」課程,並委請學科性質相近的歷史學系作為開課單位。

「藝術、自我探索與文化溯源」課程內容及形式非常多元,不僅有政大學生熟悉、擅長的文本閱讀和課堂討論活動,也鼓勵學生參加「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田野調查,以及優人神鼓山上劇場的身體探源體驗活動。金仕起認為,該課程具備跨領域、跨學科的特質,學生在修課的同時,也能體驗「探索、學習、實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掌握自我認同、社會關懷及學習興趣,發揮大學教育「適性揚才」的效能。

金仕起打趣地說,原來的課程內容及要求更為豐富,可以看出劉若瑀的教學熱情及慷慨。惟受限於學習時數、場地限制,經深入討論及斟酌後,終於規劃出精實又不失深度的課程綱要。

作為人文通識課程,「藝術、自我探索與文化溯源」反映人文學科教學的未來走向。金仕起期待以該課程作為契機,回應功績社會對人文學科的質疑,協助學生應對科技時代的挑戰。社會普遍對人文學科抱持「人文無用」的偏見,但金仕起強調,人文學科具備社會實踐的能力。透過修習人文學科,學生有機會反思自身及社會處境,並透過跨領域的學習培養溝通、合作、建立共識與執行計劃的能力。「藝術、自我探索與文化溯源」課程鼓勵學生自我探索、田野調查、反思歷史文化,正好符合當代人文學科的教學目標。

金仕起提到,作為人文通識,「藝術、自我探索與文化溯源」的授課對象不僅是人文學科學生。他也鼓勵其它學科學生關注人文領域的發展,實踐跨領域、跨學科學習。他強調,人文領域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舉凡課程中的宮廟文化、身體展演、自我價值,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議題,人們身在其中卻未必知其所以然。透過修習課程,學生可以重新認識看似陌生的生活議題,培養反思與想像的能力。

面對人文學科的教學需求,金仕起希望歷史學系乃至人文學科各個領域都能掌握更多元的教學實踐。他以「藝術、自我探索與文化溯源」課程為例,認為未來人文學科可以透過多元的實踐,鼓勵教師作為轉介的角色,協助學生接軌各個產業領域,讓學生有機會與校外團體或業界接觸。他強調對外產業的連結並不是將學問「工具化」,而是鼓勵學生從人文素養出發,在肯認生存及溫飽之必要的同時,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反思與價值判斷。

在高教人文備受挑戰、社會及科技劇烈變遷之際,文學院體認到大學人文科系除了講究傳統的專業訓練,也積極地鼓勵多元、跨域的教學實踐。因此經過多方的努力下,規劃且落實了此次的開課。金仕起感謝劉若瑀將其藝術實踐、人文關懷,以及跨國經驗帶入校園與學生分享,切實體驗到劉老師及其教學團隊的誠意與熱情。他更期待,透過探索、學習以及實踐,學生將有機會「在畢業時養成和形塑,可以帶得走的能力和作品」。(撰文:馮垂華)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