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課程平臺助互動學習 教學精進實驗計畫成果豐碩




日期 :
2024-06-25
單位 :
教務處
【校訊記者林亭報導】
國立政治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於6月19日舉辦第二場次的教學精進實驗計畫期末成果會,由九位教師分享這學期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表現,以及如何善用補助精進與編排課程以提高教學成效。
體育室張凱隆老師是網球校隊教練,對網球體育課上秉持「三對」:面對、比對、校對的教學理念。透過拍攝同學們的揮拍動作,系統性地分析並加以調整,較能提供客觀的評分。此外他以田野調查導入運動科學,並將情境模擬介入實戰教學,將教學樂趣化,提升學習動機。
同時張凱隆也鼓勵同學們勇於錄影片分享至課程平臺,不但幫助他們更瞭解自身動作,也能成為美好的回憶。本屆全大運網球項目政大收穫一金一銅,他認為以對一般生而言實屬不易,足見數位分析的教學方式是有成效的。
教育系主任兼副院長陳榮政則是首次申請此教學精進實驗計畫,而其指導的《教育社會學》結合交融教學法,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帶學生至10所偏鄉中小學服務,經過實際場域互動,加深他們對教育真實樣貌的理解。
陳榮政提到,政大的學生70%都來自臺中以北,故對社會結構的認知仍固著在自己的生長經驗與模式,但他們未來將成為老師,面對多元的社會,必須要展現對教學的敏感度。透過實施「送政大到偏鄉」計畫,除落實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外,亦讓偏鄉學校見到政大能量;同時,這樣的利他公益素養教育也能對弱勢學生展現愛與關懷,他們從一開始的不好意思到最後開視訊鏡頭,甚至期許自己未來能考取政大,其中的轉變令他感到相當欣慰。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陳聖智,在《文化創意加值》一課中基於探究式學習模式(PSOEC),來實驗建構出新的教材。此外,他也運用ORID焦點討論法與提問策略,引導學生體驗與覺察完整的思考歷程。
另外陳聖智也點出本學期課程從藝術批判的角度出發,鍛鍊學生進行美學思考,並於多元領域建構社會議題、數位傳播及健康環境等諸多議題。而同學們的作業範疇,除涵蓋遊戲設計及對精神疾病的探討外,也讓他們對網路生態、媒體性別等主題有更深層的認識。
英文系副教授黃怡萍則在英文系寫作課程的設計中,加入對生成式AI與公民素養的討論。她指出,ChatGPT現已成為現代人普遍使用的工具,但從其生成之作品難以判斷使用者的真正的語言程度,這也正是促使她申請此次教學精進實驗計畫的動機。
此外,為了加強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對各式寫作體裁的識別與應用,黃怡萍也透過探討移工議題、走讀安康社區等課題,帶領全班批判分析與探討相關問題,並設計相關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主題,讓同學們操作設計與編輯一本雜誌,增進他們對當地環境中SDGs的理解。
教育系副教授林進山則在大學部課程中採用合作學習拼圖法(jigsaw II),過程依序分為全班授課、小組閱讀、專家小組學習、回原小組教學、小考或發表及小組表揚獎勵等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模式,以助於提升學生參與度。此外,教師透過課堂也能將不同素養能力、學習程度、性別種族的學生分配小組,共同學習,以促進學生面對面的交流互動、增益學習績效、提升人際團體技巧及建立正向的依存關係。
而公行系助理教授謝文琪開設的《全球在地化社群組織與管理》,致力於培養青年對永續發展的創意思辨、分析與系統性解決問題的知能及應用。另外她也希望經由教學促進校園與社區的連結,並透過賦權與賦能的實踐促進世代交流,共同建構跨世代公共價值與公共服務的永續效能。
透過在課堂上不同視角與主題切入臺灣的地方創生與再造的跨域議題,謝文琪邀請校外講者前來與青年學生對談、舉辦「更生人」主題的校外教學,激發同學對地方關懷與全球思維的問題意識,並鼓勵他們寫出反思札記。
日本研究學位學程主任兼外交系教授張文揚也樂於嘗試不同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吸收教材核心概念與應用的效率。他運用「問題導向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杜絕單向的制式傳授,讓同學閱讀文本後再分組討論,以提升他們對課程參與的積極性。
同樣使用問題導向設計課程的,還有資管系助理教授周致遠。他藉由討論品質控制與開發者、使用者立場,與同學們共同研發與資料庫實際連結的系統。他亦提到該課修課學生數高達上百人,且其作品包含置物櫃、咖啡廳系統等等,系統完整性非常高且執行效率完善,期待未來課程計畫繼續發展下去。
圖檔所教授林巧敏則在《資訊素養與教學》該課程導入深度討論教學法,並加入反轉教學,發展群組合作學習,加強同步教學互動,以促進學生學習交流。她表示課堂上的討論應是聚焦、有互動性的。首先,藉由講授課程讓學生建立先備知識,再提供主題文本延伸閱讀,並採取分組討論及輪流提問來加深學生印象。而透過教學平臺的輔助,更助於掌握學生學習狀況,增進教學品質與效率。
教務長林啟屏認為,教學內容若能因應現代環境變化,對於學生畢業後的競爭力、適應力都極有助益。今年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件數,由過往的七、八件增加至20件以上,足見教師欲創新、精進的企圖心。他勉勵在場教師投入教學熱忱,在教學現場尋找最合適的方式及態度,以深化、強化學生的素養,培育具高度素質的政大人。
國立政治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於6月19日舉辦第二場次的教學精進實驗計畫期末成果會,由九位教師分享這學期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表現,以及如何善用補助精進與編排課程以提高教學成效。
體育室張凱隆老師是網球校隊教練,對網球體育課上秉持「三對」:面對、比對、校對的教學理念。透過拍攝同學們的揮拍動作,系統性地分析並加以調整,較能提供客觀的評分。此外他以田野調查導入運動科學,並將情境模擬介入實戰教學,將教學樂趣化,提升學習動機。
同時張凱隆也鼓勵同學們勇於錄影片分享至課程平臺,不但幫助他們更瞭解自身動作,也能成為美好的回憶。本屆全大運網球項目政大收穫一金一銅,他認為以對一般生而言實屬不易,足見數位分析的教學方式是有成效的。
教育系主任兼副院長陳榮政則是首次申請此教學精進實驗計畫,而其指導的《教育社會學》結合交融教學法,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帶學生至10所偏鄉中小學服務,經過實際場域互動,加深他們對教育真實樣貌的理解。
陳榮政提到,政大的學生70%都來自臺中以北,故對社會結構的認知仍固著在自己的生長經驗與模式,但他們未來將成為老師,面對多元的社會,必須要展現對教學的敏感度。透過實施「送政大到偏鄉」計畫,除落實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外,亦讓偏鄉學校見到政大能量;同時,這樣的利他公益素養教育也能對弱勢學生展現愛與關懷,他們從一開始的不好意思到最後開視訊鏡頭,甚至期許自己未來能考取政大,其中的轉變令他感到相當欣慰。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陳聖智,在《文化創意加值》一課中基於探究式學習模式(PSOEC),來實驗建構出新的教材。此外,他也運用ORID焦點討論法與提問策略,引導學生體驗與覺察完整的思考歷程。
另外陳聖智也點出本學期課程從藝術批判的角度出發,鍛鍊學生進行美學思考,並於多元領域建構社會議題、數位傳播及健康環境等諸多議題。而同學們的作業範疇,除涵蓋遊戲設計及對精神疾病的探討外,也讓他們對網路生態、媒體性別等主題有更深層的認識。
英文系副教授黃怡萍則在英文系寫作課程的設計中,加入對生成式AI與公民素養的討論。她指出,ChatGPT現已成為現代人普遍使用的工具,但從其生成之作品難以判斷使用者的真正的語言程度,這也正是促使她申請此次教學精進實驗計畫的動機。
此外,為了加強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對各式寫作體裁的識別與應用,黃怡萍也透過探討移工議題、走讀安康社區等課題,帶領全班批判分析與探討相關問題,並設計相關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主題,讓同學們操作設計與編輯一本雜誌,增進他們對當地環境中SDGs的理解。
教育系副教授林進山則在大學部課程中採用合作學習拼圖法(jigsaw II),過程依序分為全班授課、小組閱讀、專家小組學習、回原小組教學、小考或發表及小組表揚獎勵等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模式,以助於提升學生參與度。此外,教師透過課堂也能將不同素養能力、學習程度、性別種族的學生分配小組,共同學習,以促進學生面對面的交流互動、增益學習績效、提升人際團體技巧及建立正向的依存關係。
而公行系助理教授謝文琪開設的《全球在地化社群組織與管理》,致力於培養青年對永續發展的創意思辨、分析與系統性解決問題的知能及應用。另外她也希望經由教學促進校園與社區的連結,並透過賦權與賦能的實踐促進世代交流,共同建構跨世代公共價值與公共服務的永續效能。
透過在課堂上不同視角與主題切入臺灣的地方創生與再造的跨域議題,謝文琪邀請校外講者前來與青年學生對談、舉辦「更生人」主題的校外教學,激發同學對地方關懷與全球思維的問題意識,並鼓勵他們寫出反思札記。
日本研究學位學程主任兼外交系教授張文揚也樂於嘗試不同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吸收教材核心概念與應用的效率。他運用「問題導向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杜絕單向的制式傳授,讓同學閱讀文本後再分組討論,以提升他們對課程參與的積極性。
同樣使用問題導向設計課程的,還有資管系助理教授周致遠。他藉由討論品質控制與開發者、使用者立場,與同學們共同研發與資料庫實際連結的系統。他亦提到該課修課學生數高達上百人,且其作品包含置物櫃、咖啡廳系統等等,系統完整性非常高且執行效率完善,期待未來課程計畫繼續發展下去。
圖檔所教授林巧敏則在《資訊素養與教學》該課程導入深度討論教學法,並加入反轉教學,發展群組合作學習,加強同步教學互動,以促進學生學習交流。她表示課堂上的討論應是聚焦、有互動性的。首先,藉由講授課程讓學生建立先備知識,再提供主題文本延伸閱讀,並採取分組討論及輪流提問來加深學生印象。而透過教學平臺的輔助,更助於掌握學生學習狀況,增進教學品質與效率。
教務長林啟屏認為,教學內容若能因應現代環境變化,對於學生畢業後的競爭力、適應力都極有助益。今年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件數,由過往的七、八件增加至20件以上,足見教師欲創新、精進的企圖心。他勉勵在場教師投入教學熱忱,在教學現場尋找最合適的方式及態度,以深化、強化學生的素養,培育具高度素質的政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