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教學精進實驗計畫分享會 林質心獲通識教育教師獎傳佳音

日期 : 2024-06-25 單位 : 教務處
【校訊記者林亭報導】
國立政治大學112學年度第2學期教學精進實驗計畫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方案,期末成果發表會第一場次6月18日於行政大樓舉行,參與計畫的教師群都蒞臨共襄盛舉。

教務長林啓屏於致詞時期許政大課程摒除僵化式教法,並將創新想法落實其中,來提升學生畢業後的競爭力。他認為教學必須透過嚴謹的實驗過程,來嘗試出最合適的操作方式,才能達到大學教育創新的目的。本次發表會的六位教師群,則逐一於此發表會分享其教學理念緣起、課堂經過與課後啟發。

學務長兼應數系副教授蔡炎龍於本學期的碩士班課程《設計思考與人工智慧》,與數位內容碩士學程主任陳宜秀攜手將設計思考與人工智慧融入教學。課程不但探討數位轉型與AI的發展,也帶領學生研發屬於自己的ChatGPT與韓團人臉辨識,成功執行了許多專案。

蔡炎龍認為使用AI最重要的部分是「問一個好問題」,而AI專案絕非線性思考才能完成,希望藉由給予同學經驗,透過設計思考來完成課業。這門課在台聯大系統獲得廣大迴響,許多清大、陽明交大的學生則為了修課,願意一早搭車前來上課,並表示付出時間來學習是值得的。

外國語文學院院長、日文系教授鄭家瑜開設的《從影像媒體看日本古典文學與文化》,則翻轉「文學無用論」的刻板印象,引導同學發覺文學中的文化底蘊。她提到時下年輕人也廣受影視媒體影響,於是從這些媒體材料做文化溯源就變得非常重要。

在課程開始前,鄭家瑜會先播放影片,正課時再從影視作品切入,討論文學文化的關係,並再輔以文本、補充文本延伸學習。該課學生也給出正面反饋,認為影視媒體與文本的交互影響有脈絡可循,而她也學習到如何啟發同學對課程的興趣。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杜容玥則在林啓屏的多次鼓勵下,嘗試創新科技整合語音學。她表示修課學生來自各個系所、系所性質差異大,但透過整合科技增加學習體驗,也能成功激發其學習動機。

其中,經由課程平臺與多項語音分析軟體、語音資料庫的協助,學生能對語音辨識、語音合成、語音翻譯、語音處理與語音治療產生應用能力。杜容玥也特別感謝教務處補助,邀請講師葉嘉炘前來演講,拓展學生對華語腔調與口音的瞭解。

英文系副教授林質心本學期指導英文系《寫作與閱讀(一)》,她指出同學們剛升上大學,有一定的思考與評判邏輯,惟英語寫作可能只達到母語人士的國中水準,書面能力常受語文程度限制。為了增進同學們的論述能力,並幫助他們自我迷茫時用寫作探索,便以每週小考督促學生累積字彙量與語法敏感度。

此外林質心也鼓勵學生,挑選有興趣的學門作為研究主題,其中包含租稅與生活、法學概論、管理學,也有雙修中文的同學選擇「文心雕龍」。接著她會引導同學以「分類」與「對比」兩種解析模式,分析學門中的特定主題。經過這門課的洗禮後,他們已能分辨寫作時「事實」與「論述」的差異,也能根據結構搜尋資料,再依此修改架構。

《應用阿拉伯語(一)》是阿拉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鍾念雩的課程,目標強化一年級學生的口語能力。他指出外語學習需要小班制的教學環境,然而在一班20人的情況下,也無法顧及。尤其部分同學上課容易分心,於是決心調整課程內容來改善學生學習情況。首先他將課文對話講解事先放上教學平臺,要求學生預習後再將其朗誦的句子上傳,正課時便能減少一半的時間,增加日常會話互動環節。而由於句子中包含人稱、陰陽性及單複數的概念,有助於學生們舉一反三。

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歐子綺指導的《專題二:移民與全球化》,是創國學院大三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探索不同主題,這學期則以難民議題、香港難民庇護為主。該課為英文授課並針對國際學生開課,聚焦在社會實踐與移民訪談,並在期末辦理展覽。

歐子綺提到,課程中會穿插藝術治療,透過手作陶土及卡片,讓同學們表達出對課程的情感反應。而關於社會實踐與觀察的部分,她則會帶學生到東協廣場、群眾協會及蒲公英協會進行田野調查。這學期課程為初次嘗試,之後會根據學生回饋調整教學內容,並致力讓課程、計畫變得更長久。

林啓屏指出,本年度許多教授都將教學實驗用來申請教學研究計畫,而近期林質心榮獲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彰顯了教學計畫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期待未來能在教學方面收到更多類似這樣的好消息。而教學發展中心則會與在教學上努力的老師們一起做伴,營造更優質卓越的教學環境。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