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從跨國勞動力到有血有肉的人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新書座談

日期 : 2024-04-12 單位 : 創新國際學院
【創新國際學院訊】
創新國際學院 「創新國際連結USR計畫」主持人歐子綺,邀請《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作者簡永達分享追蹤移工議題、報導臺灣移工政策的歷程,並與政大勞工所教授劉梅君、社工所教授夏曉鵑、政治系教授錢宜群一同對談。簡永達認為:「能否建立一個包容的移民社會」是臺灣正面對的課題。當移工作為「人」的需求被看見,從「勞動力」的抽象面目中解放出來,才能與大眾平等的對話。

簡永達接觸移工議題的起點是臺中的第一廣場,這棟大樓曾是臺中繁華的商圈,衰落以後成為了移工的聚集地,各色各樣屬於移工的餐廳、酒吧、美容美甲、教會不斷入駐,月消費金額可達一.二億新臺幣。簡永達提到,第一廣場的「封閉性」為移工帶來安全感,也促成了各類消費休閒活動的蓬勃發展。

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簡永達意識到,若沒有足夠的信任感,移工難以在訪談中敞開心扉,於是他在第一廣場租了一間小套房,住進移工的生活圈,成功與移工建立友誼。採訪期間,簡永達逐漸感受到移工在「工人」身分之外的鮮活生命力,「唯有生活在一廣,他們不是一枚沒有差異的勞動力。」

簡永達特別關注,移工在臺灣的生命經驗給他們留下了哪些養分。他以越南移工「阿輝」的故事為例,阿輝看見臺灣人可以自組工會向雇主談判勞工權益,自己也想要串聯移工組成工會,積極捍衛自己的權益。

簡永達認為,「反抗」是阿輝在共產國家越南鮮少看見的,雖然工會最後無法成立,阿輝在臺灣所學到的「公民課」卻持續在心中生根發芽。離開臺灣前,阿輝最後的行程是前往宜蘭參觀林義雄慈林紀念館,渴望瞭解臺灣從威權國家轉型為民主國家的歷史。

簡永達也點出國際勞動市場的變化。隨著東北亞國家漸漸步入超高齡社會,對移工的需求量逐年遞增,若臺灣未能改善勞動條件,對於移工的吸引力將會下降,臺灣的缺工問題將更加嚴峻。

在簡永達的分享之後,三位教授也分別就各自的研究領域展開對談。劉梅君指出,移工是檢視臺灣人權保障的試金石。移工不能轉換雇主、不能選擇居所的規定,導致他們在臺灣的生活缺乏自由,後果是移工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也造成了臺灣龐大的失聯移工數量。

夏曉鵑談到,臺灣人常把移工當作「社會問題」,卻看不到移工對臺灣經濟帶來的貢獻,並指出「改變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不斷衝撞的結果。」強調移工組成草根組織、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動性。

錢宜群反思臺灣移工政策的合理性,指出「留才久用」政策實際上服務的是雇主而非移工,但移工在臺灣貢獻了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時期後,長遠規劃可能是回到母國與家人團聚。他對比臺灣與韓國的移工制度,借鏡韓國終結仲介制度的經驗,期待臺灣移工受制於仲介的處境能夠改善。

在提問環節,有聽眾針對移工面臨的困境提問,包含移工從看護轉換為產業移工、或是自組工會時遇到的阻礙。夏曉鵑指出,只有當臺灣民間足夠關心移工的權益,才會促成政府單位、立法單位檢視並改善現有制度中的不合理。
瀏覽數: